體會是指將學習的東西運用到實踐中去,通過實踐反思學習內容并記錄下來的文字,近似于經驗總結。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得一篇好的心得體會嗎?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體會范文大全,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感動中國的心得體會300字篇一
在民族中學工作的時候,張桂梅就發現一個現象——很多女生讀著讀著就不見了。“有的被叫回去干農活、打工,有的是父母收了彩禮,就讓孩子輟學結婚。”張桂梅心痛地意識到,有些大山里的女孩連站在教育公平起跑線上的機會都沒有。
“有知識、有文化、有責任感的母親,是不會讓自己的孩子輟學的,也不會讓自己的孩子世世代代窩在大山之中,代代貧困下去。所以我就想讓山里的女孩子受教育,讓她們全免費上高中,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要讓更多貧困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孩子走出大山,通過知識改變她們的命運。”20__年,張桂梅決定辦一所免費的女子高中,并為這個在別人看來根本無法實現的夢想四處奔走。
為了籌集辦學資金,張桂梅放下了全部自尊。從20__年起,她每年假期都跑去昆明募捐。她把自己獲得的各種榮譽復印了一大摞,在街上逢人便拿出來請求捐款。
“為了她們走出大山,吃什么苦我都愿意。”執著的張桂梅沒有放棄,她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被罵騙子,被吐口水,被放狗咬……5年下來,她只籌集到了一萬多元。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關心支持下,華坪縣女子高級中學在20__年8月建成了。這是一所沒有錄取分數線,只要初中畢業、只要愿意讀高中、只要是貧困家庭的女孩子,學校都無條件接收,全免費就讀。
當年9月1日,100名來自周邊地區的女孩子成為女子高中首批學生。
感動中國的心得體會300字篇二
張桂梅創辦女子高中的'初衷是為了解決眾多適齡失學女孩的上學問題,幫助她們走出閉塞的村落,去追尋屬于自己的青春和夢想。可當無法保障學生安全的時候,何談追逐夢想?
對此,為保障新招收100名學生的安全,張桂梅便帶著全校的女老師和學生一起走進了教室,利用桌椅晚上搭成簡易“宿舍”,白天教學,晚上休息。同時,又安排學校里的男老師在教學樓的樓梯間搭起“木板床”,輪流值守校園安全工作,全體教師為學生筑起了安全保障第一關。
當張桂梅決心要創辦女子高中之時,便知其一路坎坷,在這樣的環境里,全校僅有的17名教職員工中有9名相繼辭職離開,100名學生有6名提出轉學,這些情況讓創辦女子高中初期本就步履維艱的張桂梅更是雪上加霜。
只招收貧困家庭女孩?免除學雜費的辦學制度?女子高中能否辦得下去?面對社會上的質疑聲,張桂梅鼓勵大家:“留下的8名老師中有6名共產黨員,只要黨員在陣地就在,女子高中這塊教育扶貧陣地一定守得住。”
張桂梅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果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所以,即使遇到再多的挫折,她也沒有放棄建立女子中學的決心。
20__年9月,在張桂梅老師的不懈努力下,在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與幫助下,全國惟一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高中——華坪女子中學終于順利成立。
感動中國的心得體會300字篇三
1961年2月,赫魯曉夫突然寫信,表示愿意向中國提供米格-21殲擊機的制造權。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新型殲擊機,如果真的能獲得米格-21的制造權,一方面可以解決空軍后繼機種告急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可讓我們的飛機設計、制造部門在吃透米格-21殲擊機的各種性能基礎上,設計制造出我們自己的新型殲擊機。
為了集中國防科學研究力量,加快我國國防科學技術研究,黨中央于1960年12月20日批準成立航空研究院,即國防部第六研究院,1961年8月3日,國防部第六研究院第一設計研究所(飛機設計研究所)在沈陽正式成立。1962年5月,上級下達了關于組織對米格-21進行技術摸底的指示,在所長劉鴻志、副所長徐舜壽、葉正大、總設計師黃志千等領導下,摸透米格-21成為六院一所建所后的第一項重大任務。顧誦芬等一批技術人員開始消化米格-21的資料。
顧誦芬認為,要摸透氣動特性,就應該對來自蘇聯的資料通過風洞試驗加以驗證。他的目標不僅是摸透米格-21這一架飛機的設計,更重要的是要從中探索、總結出高速高空飛機研制、設計、飛行試驗的規律。也正是按照他的建議,技術人員通過米格-21的模型的風洞吹風試驗,發現了米格-21方向穩定性與蘇聯提供資料的數據相差了近10倍。
關于先進戰斗機的設計,在顧誦芬的腦海里存留著太多的疑問,摸透米格-21給了他一個機會。回憶起這一段時間的工作時,他講了這樣一句話——“摸透米格-21起了一個做習題對答案的作用”。通過這次對答案,顧誦芬心中更有底了。事實證明,他的想法與思路是對的。他更加堅定地沿著自己確定的方向走了下去。
1964年年初,第一階段摸透米格-21飛機的技術工作勝利結束,六院同意一所在以主要力量繼續進行摸透、仿制米格-21飛機的同時,抽出部分技術力量進行新機方案的探討研究。1964年10月,六院一所召開“米格-21機改進改型預備會議”,唐延杰院長在這次會議上提出“……現在應該把重點轉移到自行設計上去了……從形勢來看,由摸透轉到自行設計也是必要的。”在這次會議上,對于新機的主要戰術技術指標也提出了要求:最大飛行速度馬赫數2.2,升限20千米,高空高速是那個時代主力戰斗機的顯著技術特征。
殲8飛機的研制由此開始。1965年1月,上級正式任命黃志千為殲8飛機總設計師,為了幫助黃志千開展工作,成立了技術辦公室,蔣成英、顧誦芬、馮鐘越等擔任副總設計師。而在這之前的1964年6月,顧誦芬已經升任六院一所副總設計師。
不幸的是,殲8飛機剛剛邁出第一步就遭遇了難以想象的艱難。1965年5月23日,黃志千被派往國外考察,為殲8及下一代飛機研制采購測試設備。途中發生空難,一代飛機設計先驅隕落。黃志千因公殉職之后,由王南壽率領的包括蔣成英、顧誦芬、馮鐘越、胡除生在內的技術辦公室臨危受命,接過了總設計師黃志千的重擔。
作為一種全新設計的飛機,殲8飛機的戰術技術指標在得到上級批準后,開始了總體方案的論證工作,而首先要解決的就是采用什么樣的氣動布局的問題。面對當時兩側進氣與機頭進氣的爭論,作為殲8飛機氣動力全面工作的負責人,顧誦芬在全面考慮了進氣效率、技術難度、研制時間要求等各種因素之后,主張采用機頭進氣,并得到了當時所里和六院的支持。殲8在確定采用雙發方案之后,顧誦芬又開始考慮新的問題。兩臺發動機靠得很近,噴流的干擾會不會影響飛機的推力性能?“我要氣動室趕緊做噴流干擾模型,做地面試驗。當時可以在哈軍工的發動機實驗室做這個試驗。最后做了,沒問題。”
方向穩定性是設計超聲速戰斗機必須滿足的一個重要指標,它是保證高速飛機飛行安全和實現大迎角高機動的重要因素。這個問題也是在摸透米格-21時所遺留下來的,在殲8飛機的設計過程中必須解決這個問題。
顧誦芬在參閱了大量國外有關文獻資料后,經分析研究,首次提出了用時間矢量法試飛測米格-21方向穩定性的方案,并親自推導公式,確定測試參數和試飛方法,然后向試飛員講解試飛中的動作和應注意的問題。經過半個多月的奮戰,終于首次在國內成功測得米格-21在馬赫數為2.0時方向穩定性的大小,也摸清了超聲速戰斗機在最大飛行馬赫數時應有的方向穩定性數值。此后,顧誦芬又主持解決了殲8縱向穩定性、橫側向穩定性等技術問題。
1965年底,殲8零批飛機試制工作開始。1968年6~7月,殲8試驗機01、02架相繼完成總裝。1969年7月5日,殲8飛機成功實現首飛,也正式宣告我國不能研制高空高速戰斗機的歷史正式結束。
然而,在后來的試飛試驗中,殲8飛機在速度達到馬赫數0.86時出現了強烈的跨聲速抖振。不解決這個問題,殲8飛機就無法滿足設計之初提出的戰術技術指標,也就無法定型裝備部隊。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顧誦芬瞞著家人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乘坐試飛員駕駛的教練機上天,近距離觀察飛機的振動情況。據試飛員鹿鳴東后來回憶:“為徹底解決這一問題,我于1978年,用殲教6飛機帶著顧誦芬同志,親自到空中跟隨殲8機,觀察并拍攝殲8機的飛行流線譜。當時他已是快50歲的人了,他不畏艱險,親自帶著望遠鏡、照相機,觀察拍照飛機的動態,這種無私無畏的精神,深深感動教育了所有參加試飛和研制的人員。”
在弄清了產生振動的原因之后,顧誦芬提出采用局部整流包皮修形方法解決問題,并親自做了整流包皮的修形設計,他與工廠工人師傅一起改裝,經試飛證明此法非常有效,徹底排除了跨聲速抖振現象。
1980年3月,航定委批準殲8白天型設計定型。1986年2月生產定型。1985年7月,殲8全天候型設計定型,前前后后經歷了21個寒暑春秋。對于人的一生來說,21年是一個太長久的概念。殲8飛機的設計團隊雖然遭受了一次次打擊,但顧誦芬和一所的全體設計人員、干部職工面對危機沒有退縮,從1972年開始,他接過帥印,帶領著這支隊伍挺直了腰板,堅定地沿著崎嶇坎坷的道路前進。
感動中國的心得體會300字篇四
那一束光照亮了更多的人。
華坪女高成立以來,張桂梅每天都會拿著小喇叭催促學生上課、吃飯、自習、做操。學生們跑步去晨讀、跑步去吃飯、跑步去睡覺……每一件事情都被張桂梅嚴格限制在規定時間內,學生們開玩笑私下叫她“周扒皮”。
理想很美好,但現實很嚴峻。學生來自大山,學習基礎差,理解能力也不強,教學難度很大。剛開始的幾屆學生,有些連中考錄取分數線都沒有過。
在張桂梅和同事們堅持不懈的努力下,華坪縣女子高級中學的硬件條件不斷改善,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明顯提升。建校12年畢業10屆學生,上線率和升學率都是百分之百,綜合排名始終保持全市第一,社會認同度不斷提高。1800多名貧困女孩在這里放飛了夢想、走進了大學,成就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跡”。
人們都說,這所學校“低進高出”的背后,離不開學生的苦讀、教師的苦教,更離不開張桂梅不顧生死的奮斗。
這些年來,張桂梅將自己的工資、各級政府發給她的獎金,甚至是大家籌集給她看病的錢全部捐給了華坪貧困山區的教育和社會事業,累計有上百萬元。她個人沒有任何財產,現在還住在女子高中的學生宿舍。但她卻說:“我什么都有,我心里有學校、有千千萬萬個孩子。”
張桂梅就像一束光,一束幫助大山女孩改變人生的希望之光,一束托起無數家庭和學生“知識改變命運”的夢想之光。她無私的大愛,也感染了身邊的同事和一屆屆學生。
韋堂蕓老師,左腳骨折拄著雙拐堅持為學生上課;勾學華老師,婚禮當天上午還在學校忙碌;楊曉春老師,長期資助學生卻從不說起……
周云麗是華坪女高第一屆學生,大學畢業后考取一所中學的教師,聽說母校緊缺數學教師就放棄正式編制,回女子高中當了一名代課教師。大學畢業后在上海打拼的黃付艷,在華坪遭遇水災時,把自己積攢的錢首先捐給學校……
感動中國的心得體會300字篇五
昨晚,“感動中國20__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綜合頻道播出,南昌萬佐成、熊庚香夫婦獲評“感動中國20__年度人物”。
《感動中國》對萬佐成、熊庚香夫婦的頒獎辭是:“微弱的燈,照亮寒夜的路人;火紅的灶,氤氳出親情的味道。這陋巷中的廚房,烹煮焦慮和苦澀,端出溫暖和芬芳。慣看了悲歡離合,你們總是默默準備好炭火”。
萬佐成和熊庚香在江西省腫瘤醫院附近經營一間露天廚房。最初,老兩口在腫瘤醫院旁的小巷里經營油條攤位。每當收攤時,總有患者家屬前來借鍋灶炒菜,夫婦倆從不拒絕。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求助,萬佐成和妻子就買了十多套廚具和煤球爐,多的時候,一天有近三百人來炒菜。因為設備大家共用,所以這個廚房被親切地稱為“抗癌廚房”。
為了讓“抗癌廚房”能維持下去,萬佐成夫婦開始收一點成本錢,炒菜收0.5元,后來,煤球漲價、電費漲價,兩人難以支撐,炒1個菜就收1元,維持收支平衡。
即便是春節期間,這里也不打烊。今年大年三十,這條小巷和平時一樣擠滿了癌癥患者和家屬,這個已經開了18年的愛心廚房,今年還為患者和家屬準備了免費的年夜飯。
萬佐成夫婦的初心十分簡單:“能讓病人吃得好一些,家屬的遺憾也能少一些”。他們還經常開導、幫助病人,讓大伙感受到家的溫暖。
感動中國的心得體會300字篇六
一年一度,觀看感動中國。開學前夕,接受精神洗禮。
人活著,要像錢偉長那樣,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要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勇敢地擔當起建設祖國的歷史重任。錢偉長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楷模,是科學家報效祖國的典范。作為小學教師,雖然談不上純粹意義上的研究學問,但是我們雙手托起的是祖國的希望。教書育人,培養棟梁,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擔當。
人活著,要像郭明義、劉麗那樣,做一個地地道道的好人。自己是一介平民,卻關愛著更為弱勢的貧民。超越了世俗的金錢觀,回歸了做人的本真。以己度人,舉己全力,幫困扶貧。平凡的工作,不平凡的境界,贏得了所有人的尊重。當我們為一點個人的利益而斤斤計較的時候,不要忘記這兩位本同我們一樣,甚至收入還不如我們的草根平民。不要忘記,人生的意義不在索取,而在奉獻。
人活著,要像王茂華、才哇、王偉那樣,舍小家顧大家。在困難面前,在生死抉擇面前,先人后己,出生入死,舍死忘生,盡顯英雄本色。中國,從來不缺這樣的英雄人物,正是這些錚錚鐵漢挺起了民族的脊梁,筑起了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鑄就了中華民族引以為豪的華夏精神。
人活著,要像孫東林兄弟那樣,講一個“誠”字。一諾千金,人無信而不立,自古就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尤其在這樣一個物欲橫流的功利社會,呼喚誠信、堅守誠信、以生命捍衛誠信,當看孫氏兄弟。
人活著,要像草原醫生王萬青那樣,義無反顧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人往高處走,不應成為選擇工作的準則,更不應成為獲取名利的不正當追求。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艱苦的地方去,是偉人時代的響亮口號,理應穿越時空的隧道,響徹在追求公平公正的和諧社會。
人活著,要像軍人何祥美那樣,立志崗位成才。縱然司馬遷感嘆李廣生不逢時,英雄無用武之地,但和平年代依然需要神兵強將。愛崗敬業,崗位成才,在當下社會更具廣泛意義的職業價值。把本職工作做好,做到極至,努力成為各領域里的行家里手,當是每一個人畢生的事業追求。
人活著,還要像孫炎明那樣,坦然面對有限的人生。也許經常跟死神打交道的人,更懂得生命的可貴。“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美國盲聾啞作家海倫·凱勒的名言;“今天不知道明天怎樣”,是身患絕癥的孫炎明的口頭禪。笑對生活,愛灑有罪之人,以情動人,金石為開,拯救靈魂,贏得尊重。仁者愛人,人恒愛之,短暫的生命演繹精彩的意義,并創造了生命的奇跡。
向感動中國的草根英雄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感動中國的心得體會300字篇七
他在半決賽以9秒83小組第一的成績進入決賽。雖然在決賽中只取得了第六名的成績,但是已經創造了歷史,他是有史以來第一位黃種人站在奧運會百米決賽的賽場上,創造了新的亞洲紀錄。
9秒83的意義到底有多偉大呢?我們還得從86年前的一個世界紀錄說起。1935年美國的黑人田徑明星歐文斯,創造了100米跑10秒3的世界紀錄。當時的醫學界就給出了這樣一種言論說,人類肌肉纖維所能承受的運動極限絕對不會超過10米每秒。那第一個打破它的是誰呢?是吉姆·海因斯跑出來9秒95,于是在以后跑進10秒成了所有運動員的目標。從首個跑進10秒的吉姆·海因斯,到下一個卡爾·劉易斯,再到如今的閃電博爾特,百米項目基本上全是被黑人壟斷。而我們黃種人到20__年,才出現了蘇炳添這個9秒99突破10秒大關的第一人。
到現在,上過太空的地球人已有近550人。不過,百米跑進10秒大關的地球人不超過134人。這次百米決賽除了蘇炳添都是清一色的`黑人,連一個白人也沒有。從生物角度來說,黑人的白肌纖維含量90%以上,四肢長而有力,臂展較大,跟骨大,腳底厚而多肉,弓形腳,落地的時候緩沖性能更佳,相對而言,確實跑得快跳得遠。
但即使是黑人有了這么大的基因優勢下,從第一屆奧運會開始,也就是1896—1984年的20屆奧運會,88年也只有兩個人跑進了10秒,百米10秒一直是全人類的挑戰。這么多年,亞洲進10秒的只有4人6次,蘇炳添跑了3次,他這次跑了9秒83,把亞洲紀錄帶入了世界短跑領域的頂尖行列。
“蘇神”是這次決賽場上唯一的80后,很多田徑運動員基本上在25—28歲左右就退役了,但32歲的他還能去刷新新的亞洲紀錄。他不像腿長手長的博爾特,跑到百米終點只需要41步,他需要48步,他雖然是第6名,但他更是全世界的第6名,中國的第一名!
亞洲飛人——蘇炳添,真偉大!
【本文地址:http://www.nehjyms.cn/zuowen/1752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