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申論引用材料篇一
——(春秋)司馬穰苴《司馬法·仁本》
解讀
《司馬法》是中國古代著名兵書,相傳為春秋末期齊國人司馬穰(ráng)苴(jū)所著。《仁本》是《司馬法》的首篇。司馬穰苴倡導以仁愛為本的義戰主張,提出“以戰止戰”的安邦大略,既反對輕戰,又反對忘戰。他指出:“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這句話辯證分析了慎戰與備戰的關系。“國雖大,好戰必亡”,戰爭不能無限制地進行,必須持謹慎態度;“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對于戰爭也不可麻痹大意,必須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警惕戰爭危險。
“國雖大,好戰必亡”體現了中華民族“以和為貴”的傳統美德,在對外演講中多次論及這一富有東方智慧的觀點。指出,和平發展思想是中華文化的內在基因,講信修睦、協和萬邦是中國周邊外交的基本內涵。
中國繁榮昌盛是趨勢所在,但國強必霸不是歷史定律。中國最需要和諧穩定的國內環境與和平安寧的國際環境,任何動蕩和戰爭都不符合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縱觀歷史,任何國家試圖通過武力實現自己的發展目標,最終都是要失敗的。走和平發展道路,對中國有利,對亞洲有利,對世界也有利,任何力量都不能動搖中國和平發展的信念。
中國歷來奉行防御性國防政策和積極防御的軍事戰略,無論發展到哪一步,中國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我們的戰略選擇和鄭重承諾。
申論引用材料篇二
先天下之憂而憂,
后天下之樂而樂。
——(北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解讀
北宋名臣范仲淹一生為政清廉,體恤民情,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后屢遭奸佞誣謗,數度被貶。其《岳陽樓記》中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正是他一生愛國為民的寫照。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一種為人民,也就是為大多數人的幸福觀,在談為官之道時多次引用。他指出,古往今來,許多有作為的“官”都以關心百姓疾苦為己任,為官者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心無百姓莫為“官”。他要求黨員干部對個人的名譽、地位、利益,要想得透、看得淡,自覺打掉心里的小算盤。
“我們不舒服一點、不自在一點,老百姓的舒適度就好一點、滿意度就高一點,對我們的感覺就好一點。”將范仲淹這句名言賦予新的時代意義,那就是為人民著想,把自己的幸福同人民的幸福緊緊連結在一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
申論引用材料篇三
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春秋)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三章》
解讀
老子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在容易之時謀求難事,在細微之處成就大事。天下的難事,必須從容易時做起;天下的大事,必須從細微處著手。告訴我們做大事、難事要從小事、易事做起。
在講話文章中6次引用了老子《道德經》的這句名言,體現了他的實干興邦思想。指出成功的背后永遠是艱辛努力。大事全是由小事積累起來的,要把小事當作大事干,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滴水可以穿石,只要堅韌不拔、百折不撓,就一定能夠成功。
我們推進改革的原則是膽子要大、步子要穩。對改革進程中已經出現和可能出現的問題,困難要一個一個克服,問題要一個一個解決,既敢于出招又善于應招,做到“蹄疾而步穩”。“蹄疾而步穩”就是對老子“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的另類表述。
申論引用材料篇四
宰相必起于州部,
猛將必發于卒伍。
——(戰國)《韓非子·顯學》
解讀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于卒伍”,闡述了凡成大事者必須從基層做起的道理。“州部”指古代基層行政單位;“卒伍”為古代軍隊編制,五人為伍,百人為卒。這句話意思是說,宰相都是從基層州部鍛煉上來的,猛將都是從基層卒伍中摔打出來的。
在講話文章中6次引用韓非子的這句名言,體現了他的人才觀。指出基層實踐是培養鍛煉干部的“練兵場”,地方尤其是基層一線是領導干部了解實際、向廣大群眾學習的好課堂,也是領導干部磨練作風、提高素質的大考場。到地方和基層一線工作,同基層干部和群眾一起摸爬滾打,對于領導干部特別是年輕干部增長領導才干、積累實踐經驗、加快政治成熟至關重要。越是艱苦的環境,越能磨練干部的品質,考驗干部的毅力。
干部多“墩墩苗”沒有什么壞處,把基礎扎實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穩更遠。干部有了豐富的基層經歷,就能更好樹立群眾觀點,知道國情,知道人民需要什么,在實踐中不斷積累各方面經驗和專業知識,增強工作能力和才干。欠發達地區、工作復雜的地方、挑戰性強和困難較多的領域是培養干部的一個重要部位,也是選人用人應關注的地方。
申論引用材料篇五
物之不齊,物之情也。
——(戰國)孟子《孟子·滕文公上》
解讀
“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意思是說,天下萬物各不相同,它們都有屬于自己的獨特個性,這是客觀存在的。孟子這段話強調了事物的差異性。
在談及國與國之間、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時,多次引用孟子“物之不齊,物之情也”的觀點。指出,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發生發展的規律,豐富多彩的人類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不同文明沒有優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別。每個國家、每個民族不分強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應該得到承認和尊重。
要促進不同文明不同發展模式交流對話,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交流互鑒中共同發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這樣世界文明之園才能萬紫千紅、生機盎然。
申論引用材料篇六
衙齋臥聽蕭蕭竹,
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
一枝一葉總關情。
——(清)鄭板橋《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解讀
清代“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的墨竹圖題詩,是他在山東濰縣知縣任上贈給署理山東巡撫包括的,約創作于乾隆十一、十二年間。當時山東大澇,濰縣尤烈,餓殍遍野。鄭板橋即令“大興修筑,招遠近饑民赴工就食”。有人提出應先上報朝廷,他斷然拒絕道:“此何時?俟輾轉申報,民無孑遺矣。有譴,我任之!”
在講話文章中6次引用鄭板橋的這首著名題畫詩,以此說明群眾利益無小事、民生問題大于天,充分體現了他的為民情懷和人民立場。要求各級領導干部要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關心他們的疾苦,千方百計幫助他們排憂解難。“一切為了人民,為了人民的一切”,十八大以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就是這樣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為民干事,為民擔當,不計毀譽,處處體現了踐行黨的根本宗旨和群眾路線的高度自覺,帶領億萬人民群眾構建偉大的中國夢。
申論引用材料篇七
昨夜西風凋碧樹,
獨上高樓,
望盡天涯路。
衣帶漸寬終不悔,
為伊消得人憔悴。
眾里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清末民初)王國維《人間詞話》
解讀
《人間詞話》是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的文學批評著作。他的“人生三境界”說,是對歷史上無數成功人士的經驗總結。王國維發現,成功有其共同的內在邏輯,這種邏輯在晏殊、柳永、辛棄疾的詞句中得到體現。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出自晏殊的《蝶戀花》,王國維將此句解讀為:做學問成大事業者,首先要有執著的追求,登高望遠,瞻察路徑,明確目標與方向。
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出自柳永的《蝶戀花》,概括了一種鍥而不舍的堅毅性格和執著態度;盡管遇到百般困難,還要執著地追求,忘我地奮斗。
第三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出自辛棄疾的《青玉案》,意指人在經過多次周折、多年磨煉之后,就會日漸成熟,豁然開朗,進而取得最后的成功。
在論及領導干部讀書學習時,多次引用王國維的“三境界”說,并詳加闡述:首先,要有“望盡天涯路”那樣志存高遠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風凋碧樹”的清冷和“獨上高樓”的寂寞,靜下心來通讀、苦讀;其次,要勤奮努力,刻苦鉆研,舍得付出,百折不撓,下真功夫、苦功夫、細功夫,即使是“衣帶漸寬”也“終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再次,要堅持獨立思考,學用結合,學有所悟,用有所得,要在學習和實踐中“眾里尋他千百度”,最終“驀然回首”,在“燈火闌珊處”領悟真諦。
說,這三種境界啟示我們,讀書不僅要有明確的目標、有不移的恒心,還要提高讀書效率和質量,講求讀書方法和技巧,在愛讀書、勤讀書、讀好書、善讀書中提高思想水平,解決實際問題,實現自我超越。
申論引用材料篇八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春秋至秦漢)《禮記·大學》
解讀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商朝開國君主成湯刻在澡盆上的警詞(湯之《盤銘》),旨在激勵自己自強不息,創新不已。文中三個“新”字,本義是指洗澡除去肌膚上的污垢,使身體煥然一新,在這里引申為精神上的棄舊圖新。因此,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能每天除舊更新,就要天天除舊更新,不間斷地更新又更新。“創新”一詞即濫觴于此。
談創新時,曾多次引用3600年前的這句古語。一貫強調,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改革最本質的要求就是創新,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生活從不眷顧因循守舊、滿足現狀者,從不等待不思進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將更多機遇留給善于和勇于創新的人們。中華民族是具有偉大創新精神的民族,以偉大創造能力著稱于世。“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對中華民族創新精神的最好寫照。
申論引用材料篇九
圣人無常心,
以百姓心為心。
——(春秋)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九章》
解讀
“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九章首句。老子認為,要成為一個圣人,就不能有個人意志,只能有百姓意志。
早在1989年福建工作期間,就在《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聯系人民群眾》中說:“只要我們能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以百姓之心為心’,我們的周圍就會吸引和凝聚起千百萬大眾,還愁什么社會不穩?!”2007年又在《主仆關系不容顛倒》一文中寫道:“古人也常講,‘圣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德莫高于愛民,行莫賤于害民’。各級領導干部要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立身、處世、從政,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以百姓心為心”這句古語對治國理政思想影響甚大,他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所說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以及十九大報告中4次提到的“以人民為中心”,就是對“以百姓心為心”的現代解讀與應用。
【本文地址:http://www.nehjyms.cn/zuowen/1887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