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樹清廉家風創清廉家庭篇一
此次活動旨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傳承好家風好家訓,傳遞向上向善正能量,促使大家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讓社會變得更加和諧、更加美好。
什么是家風?家族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的好的品德,能夠一直延續下去就成為了我們家族的風氣。家風好,這個地區的民風就好,國家就好。就像詩經中的《國風》和《雅頌》在唱歌的過程中就把這個地區的純樸善良的民風表現出來了。講座中,金色朝陽培訓學校的王虹老師首先為大家講解了家風的含義。
隨后,她講道:家風家訓融于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之中,是每個家庭教育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重要教誨。家庭成就孩子的教養,品格來自家庭的傳承。“傳統文化是寶,我們要一起學習。”
“我大家講一個真實的例子。我一次我去王府井,看見一個父親領著10歲的左右的孩子玩。正巧,這個父親接了個電話,他馬上說,這事我幫不了你,我現在不在北京,在新疆呢。”聽了王虹老師的分享,大家哈哈大笑。王虹老師總結說:“教育孩子從小就要讓他學會誠實,家長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
王虹老師結合自己成長的經歷和對家風、家訓的感悟,運用生活中鮮活的事例,為大家講解了《庭訓格言》部分內容,列舉了誠以及美國第一任華裔內閣趙小蘭的家教,通俗易懂地教居民們如何培養子女、孫子、孫女,以及如何營造良好的家風、家訓。有的居民拿出筆記本做著記錄,有的居民用手機記錄下講課場景,現場熱情火爆,響起陣陣掌聲。
講座結束后,居民李華感慨頗深,分享了聽課后的感受,她說,家風是一個家庭的傳統風尚,或作風,一個詞,一句話,一個家里的故事,一段家庭的記憶,都是家風的載體。家庭作為社會的細胞,家風不僅是民風、社風的組成要素,也是中華民族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家訓、家規、家教、家風,成為社會風氣、公民道德的源頭。家風是一種潛在的、無形的力量,是一種無聲的動力、無言的激勵,它的影響是深刻的,全面的。“街道開展‘好家風好家訓’教育活動,我們非常喜歡,提醒我們這些老人不要溺愛孩子,引導我們從自身做起、從家庭做起,樹立家風家規的意識、進一步加強社會和諧建設。”
樹清廉家風創清廉家庭篇二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風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國家的“家”。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
我家的家風又是什么呢?家中沒有明確的記錄或說法,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對家風的理解卻愈發深刻。
自從我記事以來,我家就是人人羨慕的四世同堂家庭,家中老爺爺、老奶奶、爺爺、奶奶、父母、姐姐和我,還有兩個叔叔、三個姑姑、二爺爺一家人,再遠一點家族成員就更多了。每逢家中有嫁娶等大事,都是一次家族成員的大檢閱。一大家子人團聚在一起,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再大的事情在家族成員的集體努下都能圓圓滿滿的完成。
20xx年,小外甥出生了,圍繞著取名的問題,爸媽還有姐姐、姐夫、我等一家人又圍坐一起討論起來,最后,還是父親一錘定音,“我們這個家庭,人口多,團聚一起沒有矛盾爭端,是和和睦睦的一家人,我看就叫‘和和’吧”。在父親的提議下,小外甥取名“和和”,象征了我們和和睦睦的一家人。“和睦”不就是我的家風嗎?家家和和睦睦,方有我們國家的和諧。
家庭的和睦,來自于每個人都堅守“孝”的信念。孟子在《寡人之于國也》中說“申之以孝悌之義”,作為孟子的后輩,我們家中更是尊奉“百善孝為先”。老爺爺七十多歲時身體不好,臥病在床,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爺爺卻毫無怨言,每日端茶喂飯,必親嘗冷熱,溫度合適才給老爺爺。夏天天熱,爺爺每天必給老爺爺擦洗身體;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確,好的家風,影響著人的成長成才,現在我的兒子也已九歲了,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也為了我們國家的和諧,我們更應該傳承優良家風。無論世事如何流轉,讓我們家“盡行孝道,家庭和睦”的家風永遠流傳。
樹清廉家風創清廉家庭篇三
“奉先思孝,處下思恭;
日前,中央文明委授予了300戶家庭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榮譽稱號。這是一面鏡子,能照差距,也是一面旗子,樹起了文明好榜樣,目的旨在促進一種社會共同遵循,形成一種“輩輩孝、代代傳、家家和”的良性循環。事實上,這需要集小家、集眾人之力傳承、發揚,遞好接力棒,通過一系列的有效形式把這股文明家風吹送萬家,恩澤萬家。
網絡的“天朗氣清”為好家風蔚成風氣營造了一個網傳的良好環境。近年來,國家大力整頓網絡,肅清垃圾凈化污濁,網絡惠風和暢,成為了“倡文明·樹新風”的重要陣地。在網上,有的通過點贊來匯聚能量,有的是分享文明家庭好事跡、好家訓、好美德,有的又是撰寫網絡評論發微博,推動優良家風的廣泛傳播。從11月23日起,中國文明網聯合全國各省會城市文明網共同開展“好家風·網上行”傳遞接力活動,通過“讀家訓”、“展家美”、“寫家書”、“樹家風”、“讀好書”等系列活動,讓好家風風靡了整個網絡,深深影響無數網民。這對于網民來說有的或是感性到理性的飛躍,有的或是理論到實踐的直接過渡,而最終的結果定是春風化雨。于此而言,網絡必然就要多些這樣似的“接力活動”,在傳承和遠揚好家風的同時,家庭和網絡文明兼得芳香。
文藝的“百花齊放”為好家風遠揚航行提供了必要的載體。文藝也要堅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重要精神,作為好家風的傳承載體,去培育和推動更多的文明家庭。文藝的作品多樣多式,諸如歌曲、小品、繪畫、書法、攝影等都可以為好家風的傳承蓄能,以好的視聽效果對受眾產生目濡耳染的影響。12月15日,天津市文藝家走訪文明家庭,根據文明家庭的生活故事為“夢娃”譜寫新樂章,還創作了相聲、書法、攝影作品,弘揚了良好的社會風尚和美德。不僅如此,由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等12部委部署開展的2017年“三下鄉”活動,也要以時代為號召,多些好家風的文藝文化演出、展示等方面的作品,深入家庭、扎根家庭,傳承好家風,引領家庭文明向上。
志愿者的“龐大陣容”也為好家風入腦入心傳輸了強大力量。截至目前,在全國志愿服務信息系統實名注冊的志愿者人數超過2825萬,志愿服務組織在冊登記超過24萬個,這個令人震驚的數字背后卻凝聚了一個個文明的志愿服務。當然好家風的傳承也要作為志愿服務的重要內容。在鄉村學校少年宮當志愿服務的老師,不僅要為同學們上好經典誦讀、科技制作、非遺傳習等課目,也要把崇德向善的好家風、一批文明家庭的好事跡用好的語言、好的聲音教授給他們,讓他們從小沐浴好家風,從小形成孝老愛親、勤儉節約、誠實守信、恭寬仁厚的好品行。讓每一個志愿者擔當好傳承好家風的向導師,發揮好志愿者隊伍的強大力量,好家風勢必能厚植于人心。
家風無限好,傳承正當時。于時代的洪流中,于“中國夢”的催人奮進中,人人共傳承、共遵循、共守護,家庭才會共文明,好家風才有“無限的春光”。
【本文地址:http://www.nehjyms.cn/zuowen/1903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