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教案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初二地理教學目標 初二地理備課教案篇一
教學目標
1.根據圖說出中國人口總數和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通過錄像說出中國人口基數大,增長快的特點。
2.能通過調查表和國家有關人口統計表,說出中國人口素質低、即將面臨人口老齡化、人口從農村到城市的遷移與農村人口多于城市的現狀。
3.根據調查表分析人口與家庭經濟生活關系,分析中國人口與經濟發展和環境的關系;
4.根據我國面臨的人口問題,提出解決人口問題的措施。
5.通過學習樹立正確的人口觀,明確人口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教學重點
中國面臨的人口問題。
教學難點
人口與經濟發展、環境的關系。
教學方法
談話法,圖示法,講授法。
教學媒體
錄像機、投影儀、板圖。
板書設計
一、中國人口分布特點(上節課內容)
二、中國人口的特點
三、人口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附表
投影(1)
我國各種文化程度人口比例表
我國文盲半文盲占15.85%居世界第一位。
投影(2)
世界主要國家每萬人在校大學生人數、工程師與科學家人數統計表
投影(3)
城鎮與農村人口比例表
1996年我國城鎮人口35950萬人,農村人口86439萬人
投影(4)
預測我國60歲以上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表
投影(5)
家庭調查表(學生一)
家庭調查表(學生二)
家庭調查表
初二地理教學目標 初二地理備課教案篇二
【中國的行政區劃】
教學目標
使學生知道我國的三級行政區的劃分,記住我國33個省級行政區的名稱、簡稱及位置,并且會在“中國政區圖”上正確填圖。
教學重點
1.準確記憶我國的省級行政區的名稱、簡稱和位置。
2.培養填繪地圖確認地理事物空間位置關系及空間想象、動手操作的能力。
教學方法
學習指導法。
教學手段
每人一份“中國政區圖”,黃、綠、橘黃、粉四色彩色筆,剪刀,若干單個省區政區輪廓圖,8開大的中國空白政區圖(每個學生一張)、“中國政區掛圖”。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中國的疆域十分遼闊,為了便于管理好這樣大的國家,我們要進行行政區的劃分。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中國的行政區劃。
【板書】第二節中國的行政區劃
一、三級行政區劃
【講授】我國的三級行政區劃的劃分
【承轉到省級行政區的學習】
【板書】二、33個省級行政單位
(出示“中國政區掛圖”,同時學生將書翻到第6頁)
【教師指導下師生共同活動】下列行政區,按(1)至(3)的教學步驟進行。
山西、湖北、廣東、云南、青海、黑龍江、沿海岸線的行政區
(1)認形狀:教師出示一個輪廓圖,讓學生在課本的政區圖上找出該行政區的名稱,掌握輪廓的特征,如山西像平行四邊形,湖北像民警的帽子等;
(2)定位置:在空白地圖找到該行政區的位置,并涂上顏色,寫出名稱,注意該行政區與長江、黃河的位置關系;
(3)找鄰居:從北部順時針找起,每找出一個,都要注意指導學生觀察輪廓的典型特征,涂上顏色,寫出名稱。
【轉入行政區簡稱的教學】
【板書】三、各省級行政單位的簡稱
請學生將書翻到本節的附表。
【講授】簡稱的由來
學生在已上色的地圖中填寫簡稱。
【展示投影】簡稱和全稱連線。
學生練習。
課后練習
練習1.拼圖:把上好顏色的地圖粘在硬紙片上,分行政區剪下制成拼圖。
練習2.不看政區圖,獨立完成下列問題:
(1)按沿海、沿江、沿陸上國境線(底圖上畫有長江和黃河)拼圖;
(2)按課本本節末“課堂活動(一)”的要求,進行拼圖游戲比賽。
板書設計
第二節中國的行政區劃
一、三級行政區劃
二、33個省級行政單位
三、各省級行政單位的簡稱
初二地理教學目標 初二地理備課教案篇三
《中國人口》
一、說教材
《中國人口》是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一章中國的疆域與人口第三節的內容,本節教材主要講述我國人口的基本國情和人口分布的情況。是中國地理中非常重要的人文地理知識,是學生學好中國地理,尤其是學好我國工業、農業、交通、城市等知識以及分區地理知識的基礎。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只有從這一基本國情出發,才能合理布局工業、農業、交通和城市。因此,學好本節教材,掌握我國人口的分布概況,將為學好后面各章節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1、說出我國人口總數,
2、運用有關數據說明我國人口增長的趨勢并簡陋分析建國后我國人口增長快的原因。
3、學會制作人口增長曲線圖
4、運用人口分布圖說出我國人口分布概況
5、使學生明白實行計劃生育是我國的基本估國策,是解決我國人口問題的出路,也是我們每一位公民必須履行的義務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我國人口的基本國情和人口分布是本節教材的重點,為我國人文地理的學習打基礎。
如何交換學生分析圖表和動手作圖是本節的難點。本節教材出現了四種類型的圖表:如扇狀統計圖、柱狀統計圖、線狀統計圖、人口密度分布圖,因此,如何教會分析上述圖表和繪制人口增長曲線圖是本節的難點。
四、說學情
經過七年級世界地理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地理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是世界地理中世界人口的學習,使學生已經具備了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等基本概念和人口分布圖的閱讀能力,這將為本節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八年級的學生散漫、不勤于思考和不重視地理課也將使本節課的難點突破具有一定的挑戰。
五、說教法、學法
計算機多媒體輔助創設一定的情境下,主要是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教師加以點撥。
六、說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情境創設:第13億個公民誕生的圖片資料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進入《中國人口》的學習
新課學習:
活動一感受130000000
a.多媒體展示《2000年世界人口構成餅狀圖》,中國占21.2%
b.多媒體展示《我國省級行政單位人口數量圖》找出5000萬以上人口大省,9個。
c.生活中人口擁擠的畫面:下班的路上、海濱浴場、春運的候車室
說明:讓學生感受13億不再空洞、不再抽象。直觀地在他們的腦海中建立起我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形成為我國的基本國情之一,從而解決了本節的一個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
活動二我們來發現:
我國人口達13億,那么我國人口的發展狀況如何呢?
a.展示我國人口增長示意圖公元0年----公元2000年的變化狀況,這主要讓學生自己去發現。
歸納:慢
較快
飛速發展(基本國情),解決了教與學的重點。
b.師生共同完成建國以來我國人口增長的曲線圖,教會學生作人口增長曲線圖,從而突破了教學難度。這個難點的突破體現師生互動、師生合作的教學理念。
c.在自制的我國建國后人口增長曲線上進行自主分析,自主發現問題:
1949-1990變
1990-2005化變慢,原因:計劃生育
d.計劃生育的國策
說明:整個活動中,主要是學生自主活動,去動手做,去觀察,去發現,不
僅能力得到了培養,而且也初步樹立樹立學生正確的人口觀、情感態度、價值觀。
活動三探討人口分布的特點
13億人口在我國有的地區多,有的地區少,分布如何呢?
a.人口密度的復習:比較中、俄、美、世界。橫向比,我國的人口密度大
b.展示各省級單位的人口密度圖,找出d小大的省區、分布概況。
c.展示人口密度圖歸納總結:東多西少
以上探索的過程遵循了學生的認知過程,使由簡---難,由分析、推測---科學證實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又突破了教學的另一個重點人口分布特點。
課后拓展延伸:探究
1.為什么我國人口東多西少
2.我國人口過多帶來了哪些人口問題
七、說板書
一、人口多,是世界第一
1、人口多
2、人口增長快、原因國情→國策
3、國策:計劃生育
二、人口分布不均:東多西少
初二地理教學目標 初二地理備課教案篇四
《疆域》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初步嘗試運用地圖分析我國的地理位置,理解我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2.記住我國領土面積,運用地圖查閱我國領土的四至點。
3.能夠在地圖上指出我國的鄰國和瀕臨的海洋、主要島嶼和隔海相望的國家,理解我國既是陸地大國,又是海洋大國。
過程與方法
1.通過看圖、讀圖、觀察地球儀,培養學生觀察和讀圖的能力。
2.學會分析和評價一個國家或地區地理位置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學生參與意識和學習地理的興趣。
2.通過對我國遼闊的國土、優越的地理位置等知識的學習,激發學生的民自豪感和愛國熱情,增強學生保衛祖國領土完整,實現祖國統一的責任感。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了解我國的地理位置,理解我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2.記住我國的領土面積,能夠在地圖上指出我國的鄰國、瀕臨海洋,主要島嶼和隔海相望的國家,理解我國既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
教學難點
能夠對我國地理位置的判讀和與其他國家位置的比較,理解我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教學方法以圖釋文,小組合作,討論分析,鞏固練習,當堂達標。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播放歌曲《大中國》,多媒體展示_、長白山天池、樂山大佛、桂林山水等的圖片。
(引導)伴隨著一首慷慨激昂的祖國贊歌,我們飽覽了祖國壯麗的山河,燦爛的文化,優美的景觀。作為華夏兒女,我們每個人都熱愛自己的祖國,都熱愛這個和諧幸福的大家庭————中國。今天我們共同走進中國。學習第一節《疆域》。
二、展示學習目標
多媒體展示本課學習目標,提示學生進行閱讀和理解,帶著目標學習,能使學習更有針對性。
三、我找我家——中國的地理位置
(過渡)同學們,初一我們學過可以從哪幾個主要方面描述一個國家的地理位置呢?讀圖結合課本第三頁,完成下列問題。
1.從半球位置看,我國位于____半球(南、北),____半球(東、西)。
2.從緯度位置看,我國領土_______跨緯度廣,北回歸線穿過我國____部,我國陸地大部分位于_______帶,南部小部分位于____帶。
3.從海陸位置看,我國東臨_______洋,西靠______大陸,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
我夸我家——我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知道(過渡)那我國的位置好不好?“不比不知道,一比全知道”。下面請同學們結合課本第四頁圖文,完成合作探究題。
1.比較我國與俄羅斯、印度尼西亞的緯度位置,說說我國緯度位置的特點。第1組解決
2.比較我國與日本、蒙古的海陸位置,說說我國海陸位置的特點。第2組解決
3.議一議,我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填表)
中國位置的優越性
(提升)通過對我國地理位置的分析,請同學們總結分析一個地區位置的方法?回憶前面的知識,討論得出:從所在半球、所處緯度和海陸位置三方面進行分析。進行小結。
(過渡)學習完中國的地理位置,我們下列了解我國遼闊的疆域
我贊我家——遼闊的國土
每天,當我國東部的烏蘇里江晨曦初露的時候,西部的帕米爾高原還是星斗滿天的夜晚。_
每年農歷立春前后,我國北方的松嫩平原還是冰天雪地的時節,南方的海南島已經春意盎然。
請同學們議一議為什么會出現那么的差異。
展示我國疆域和領土四至點.
分成兩個小組:
小組1填寫最南端(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和最北端(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上),計算相隔緯度(大約49°)
小組2填寫最東端(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交匯處)和最西端(新疆的帕米爾高原上),計算相隔經度(大約62°)
(過渡)我國遼闊的疆域周圍有許多陸地鄰國和海洋,下面就一起認識我國的鄰國和海洋
我贊我家——填我國土
1..我國幅員遼闊陸地面積約_____平方千米,僅次于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____位。我國陸上國界線長____萬多千米,與____個國家接壤。我國大陸海岸線長____萬多千米,與____個國家隔海相望。
2.我國大陸瀕臨的海洋從北向南依次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其中被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所環抱的______海,以及海南島和雷州半島之間的______海峽是我國的內海。
3.我國面積的島嶼是______島,其東面直接瀕臨______洋;我國第二大島是______島。
我贊我家——歡樂旅行
開展祖國邊境游的活動進行比賽。小組1沿著陸地邊界走,小組2沿海海岸線走,都從中國和朝鮮的交界處開始,分別匯報沿途的見聞。
小組1:沿途能夠見到的國家依次是朝鮮、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老撾和越南等14個國家。
小組2:沿途經過了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四個海洋,看到了隔海相望的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和印度尼西亞6個國家。還看到了我國的臺灣島和第二大島嶼——海南島
采用分組比賽的形式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參與其中,有利于課堂效率的提高和學生能力的培養
材料分析
2001年4月1日8時36分,美_用偵察機向我國三亞外海抵近偵察,我軍某部派兩架飛機對美軍進行跟蹤監視,9時07分,中方飛機在離我領海104海里處正常飛行,美機突然大動作轉向,撞我一部飛機尾部,致使我機失控墜海,飛行員王偉英勇犧牲。美機肇事后,未經中方允許闖入中國領空并降落中國機場。
1.從材料中議一議美機的行為。
2.王偉有什么值得你學習的地方?作為中學生的我們現在怎么做?
以“我的收獲”為題,組織學生對本節內容進行回憶和總結。教師適當補充。給2分鐘的時間讓學生思考和總結,然后采用個人發言的形式進行“我的收獲”活動讓學生總結內容,能使學生養成回憶整理知識的習慣
課后小結
本課內容相對比較簡單,因此學生理解和掌握難度不是很大,其關鍵是通過學習本課內容,要求學生掌握分析一個地區地理位置的方法,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獲得方法和能力方面的提升,有利于后面內容的學習。還有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實現也是一個重點,要通過圖片展示和講解培養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和捍衛祖國領土完整的觀念。
初二地理教學目標 初二地理備課教案篇五
《氣候》
教學目標:
(1)理解我國氣溫和降水的時空分布特點及其原因,培養閱讀、分析有關等值線分布圖的能力。
(2)了解我國各溫度帶及干濕地區的主要分布地區和劃分標準,認識其對我國的生產生活的影響。
(3)運用資料說出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素。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讀圖分析我國氣溫和降水的時空分布特點及原因;說出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及影響因素。
教學難點:理解我國氣溫和降水的時空分布特點及原因。
教學方法:啟發式講授法
教學課時: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中國氣溫的時空分布及原因
課程引入:之前我們一起學習了中國的地形,看到了地形對生產生活的影響,解釋了河流的流向和水電站的分布。那請同學們來看看下面這些生活現象又和哪個地理要素有關呢?
出示我國不同地區衣、食、住的景觀圖片。
承轉過渡:剛才看到的這些現象都是受什么因素的影響呢?對,就是氣候。那么從今天起,我們就來學習自然環境中的第二個要素,來了解──中國的氣候。
回顧展望:之前我們已經學習過有關氣候的一些基本知識,氣候包括哪兩個基本要素呢?──氣溫和降水。今天我們就先來學習中國的氣溫。
感受氣溫:說到我國的氣溫,小明是深有體會,他每年冬天都要從海口回哈爾濱老家過年,體驗著沿途的氣溫變化,服裝也從短袖一點點加到了羽絨服。
有了這樣的經驗,他暑假準備回哈爾濱的時候呢,就有備而回,也帶了羽絨服。可是他這次沿途卻有了不一樣的感受。這次怎么不冷呢?小明的這兩次經歷說明了什么?我國南北氣溫在冬天和夏天有什么區別?──冬季南北溫差大,夏季溫差小。
這個結論是咱們感受出來的,接下來咱們用專業點兒的地圖驗證一下──等溫線分布圖。
讀圖歸納:出示我國1月、7月平均氣溫分布圖。
讀圖要先讀圖名,這兩張圖分別是什么?左邊是我國1月的平均氣溫分布圖,右邊是我國7月的平均氣溫分布圖。那咱們先來看一下我國1月的氣溫分布情況。
1.1月氣溫分布
總體趨勢:
引導學生閱讀我國1月氣溫分布圖上的等溫線,依次標注各等溫線。
大家根據等溫線數值變化可以得出什么結論?──我國1月氣溫從南向北遞減。
特殊線:
在遞減的過程中,有一條等溫線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這條等溫線有著重要意義。──0℃等溫線
它大概穿過哪些重要的地理事物呢?從圖上可以看到0℃等溫線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分布。冬季這條線以北,平均氣溫在0℃以下,河流會結冰,而這條線以南,平均氣溫在0℃以上,河流不會結冰。
轉承:讀氣溫分布圖,先看總體趨勢,然后再來找極值。
大家看,黑龍江北部最低溫大概是多少攝氏度?-30℃左右,1月我國最低平均氣溫呢就出現在這里,是黑龍江漠河,最低達到過-33.3℃。
再看海南島氣溫大概是多少攝氏度呢?──20℃左右。
所以同學們可以計算一下我國1月南北溫差有多大?──50℃
因此可以看出──冬季我國南北溫差很大。
那咱們再來看一下夏季的氣溫分布情況。
2.7月氣溫分布
總體趨勢:
閱讀我國7月氣溫分布圖上的等溫線,依次標注各等溫線。
夏季等溫線分布明顯稀疏了很多,說明什么呢?──氣溫變化并不劇烈。
引導學生在圖上找出全國氣溫的地方,這時全國氣溫的地方并不在最南端,而是在新疆的吐魯番盆地。
這時16℃以上的范圍,覆蓋了我國大部分,的低溫區在哪呢?──青藏高原。
請同學概括一下我國夏季氣溫的分布特點?──夏季,除青藏高原外,我國普遍高溫。
承轉過渡:我國冬夏兩季氣溫的分布情況有很大不同,冬季南北溫差大,而夏天則普遍高溫,這是為什么呢?咱們先來看冬季南北溫差大的原因。
思考分析:
出示三組數據:
漠河、北京、廣州的緯度,以及12月22日三地正午太陽高度和晝長時間。
1.三地正午太陽高度角呈現怎樣的變化規律?
2.三地晝長時間呈現怎樣的變化規律?
3.由以上兩個分析,你得到怎樣的結論?三地獲得熱量如何?
──冬季,太陽直射南半球,我國隨緯度升高正午太陽高度角逐漸降低,并且晝長時間逐漸縮短,所以獲得熱量自南向北逐漸減少,使得冬季南北溫差大。
引導:除此之外,還有沒有其他因素也會影響到南北溫差呢?比如每到冬天我們經常能聽到天氣預報報道刮什么風?──偏北風。
出示冬季風示意圖。
這是我國冬季的盛行風,源于哪里?──蒙古、西伯利亞地區,帶來寒冷的空氣和降溫,對我國南北氣溫影響有什么不同?──北方距離冬季風源地更近,而南方受其影響較小,這也就進一步加劇了南北溫差。
承轉過渡:根據以上分析,我們了解了我國冬季南北溫差大的原因。那為什么夏季溫差小呢?我換一組數據就能說明問題。
思考分析:
出示三組數據:
漠河、北京、廣州的緯度,以及6月22日三地正午太陽高度和晝長時間。
學生自主分析──夏季,太陽直射北半球,我國隨緯度升高正午太陽高度角逐漸降低,但晝長時間逐漸增長,所以南北獲得熱量差異不大,使得夏季南北普遍高溫。
承轉過渡:以上我們分析了我國氣溫的分布及成因,根據我國氣溫的南北差異,再結合農業生產的實際,就劃分了不同的溫度帶。咱們來看一下溫度帶的含義和劃分標準。
概念明晰:
介紹溫度帶的劃分指標和積溫的概念。出示溫度帶劃分表。
按照這樣的標準劃分出的溫度帶,將我國劃分為這樣一些區域,大家根據剛看到的個溫度帶的積溫數據,看看能不能在對應的區域填上相應的溫度帶名稱。
特殊線:請同學們看看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和哪條線很像呢?──0℃等溫線(秦嶺—淮河一線)。
對于溫度帶,咱們特別容易把它和熱量帶混為一談,比如“我國溫度帶的劃分”中的熱帶和地球上五帶中的熱帶在我國的范圍一樣嗎?──它們的劃分標準是不同的,五帶是熱量帶,按照獲得熱量的多少以緯線來劃分的;而溫度帶是根據積溫劃分的,更多地考慮了農業生產的實際,和農業、作物的熟制相關。
讀圖判斷:
1.不同溫度帶的熟制分別是什么呢?
2.不同溫度帶盛產的水果是什么呢?
我們看到,這些水果的分布受到氣溫因素的影響,因此可以用溫度帶的劃分來確定分布。
課后延伸:出示不同干濕地區的景觀圖,請大家課后思考。
1.這幾張圖片分別對應在哪個點呢?
2.這些植被的分布是受到什么因素的影響呢?
初二地理教學目標 初二地理備課教案篇六
《西北地區》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發解西北地區的范圍,主要地區、主要地形區、主要礦產區和工業城市的位置,主要鐵路線的分布;使學生掌握西北地區以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對農、牧業生產的影響。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讀圖、用圖、畫圖的能力概括出西北地區自然特征——干旱,并分析以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對農牧業生產的影響。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講述本區自然資源豐富、地域遼闊、草場眾多,看到本區農牧業發展前景很好,從而對學生進行熱愛邊疆的教育,激發學生開發邊疆、建設祖國的決心和信心。教學重點
分析以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對農牧業生產的影響。
教學難點
分析以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對農牧業生產的影響。
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法、講解法
課前準備
課件、課前學案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上節課我們共同學習了北方地區,現在,請大家欣賞某個地區景觀圖。(展示課件)請思考:你知道這是我國哪個地區的景象嗎?和我們學過的幾個分區一樣嗎?為什么有這樣的景象呢?今天,我們來學習西北地區。(使用“學樂師生”app拍照展示學生課下搜集的成果。在“授課”活動中展示。)
二、新課學習
師:請同學們,看課件西北地區圖。
思考:誰能指圖說出本區的范圍和作為地理界線的事物,及所包括的省區和相鄰的國家,然后概括出本區的位置特點?(從緯度、海陸和相對位置不同角度引導。)
小結:西北地區位于我國北部和西北邊疆,屬于內陸地區,跟海較遠,越往西跟海越遠。
教師提問:本區深居內陸,距離海洋遠,這對本區的降水有何影響?
學生回答:降水少,跟海洋越遠降水越少,即越往西降水越少。
讀圖指導:指導學生用地圖冊“中國年降水量”圖進一步說明本區降水量的分布:在內蒙古東部為400毫米,往西逐漸減少到200毫米以至50毫米以下。所以,干旱成為本區的主要自然環境特征。
想一想:除海陸位置外,還有什么能影響到水汽深入西北內陸呢?(地形)本區有哪些主要地形區?
讀圖:請同學們在圖中找出:內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天山、吐魯番盆地、塔克拉瑪干沙漠。說明本地主要以什么地形為主?
師:本區主要地形區有內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等。內蒙古高原地勢平坦開闊,西部風蝕作用顯著,戈壁灘上形成奇形怪狀的風蝕城堡、風蝕蘑菇等;塔里森盆地中部有我國面積的沙漠——塔克拉碼干沙漠,沙漠地區隨處可見綿延起伏的新月形沙丘。由此可見,西北地區地形主要是以高原、山地為主。
提問:請同學們在地形圖上找找新疆境內的主要山脈、盆地,說說新疆地形的顯著特征是什么?
板圖:新疆“三山夾兩盆”示意圖(教師在黑板上畫,并指導學生在書本上畫)。
指圖講解:新疆的地形就像“疆”的右半部分——“畺”,從北向南三條橫線依次代表阿爾泰山、天山和昆侖山脈,兩個“田”分別代表準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形成“三山夾兩盆”的地形結構特點,天山橫亙在塔里木盆地與準噶爾盆地之間。
出示投影片:西北地區的草原和荒漠分布圖。
提問:本區地表植被,由東向西有什么變化?為什么?
回答:由東向西,地表植被大體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指圖講述:內蒙古東部的呼倫貝爾草原,夏季降水稍多,水草豐美,馬牛羊成群。賀蘭山以西的內蒙古西部、甘肅河西走廊、新疆兩大盆地,由于降水越來越少,草原上的牧草越來越矮小稀疏,逐漸成為荒漠。
讀圖:在“西北地區的位置和地形圖”上找出塔里木河。觀察本區河湖有什么特點?
師:本區河流稀少,且多為內流河,其中最長的是塔里木河。湖泊也多為內流湖。與南方地區的“水鄉澤國”形成鮮明對照。原因是:深居內陸,降水少,蒸發強烈,所以河流稀少,水量也小。河流沿途多沙漠、戈壁,水分大量蒸發、滲漏,因而水量越來越少,下游多消失在沙漠中或流入內流湖,不能流入海洋。
思考:有人說,在西北地區水貴于金子,你同意嗎?為什么?
師:因為本區氣候干旱,水是多么稀少,所以水對于人類生產和生活來說,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就農業來說,水源就成為制約農業發展的首要因素。
提問:請問西北地區主要適宜發展什么農業呢?(畜牧業)
思考:假如你是內蒙古自治區的一位農場主,要建個畜牧業基地,你覺得建在哪里比較合適呢?能在圖上畫出來嗎?還有什么地方可建畜牧業基地呢?
展示投影:由山麓到山頂植被有什么變化?如何利用這里的草場資源呢?山上是冬季牧場還是夏季牧場?為什么?這就是新疆天山山地牧場,因水熱條件引起牧場分布具有垂直分布的特點。
提問:除了發展畜牧業,在西北地區還可適當發展什么農業?(種植業)
水是農業發展的基本自然條件之一,在西北,大氣降水的可性不大,那么水從何而來呢?請你幫助找水,并設想一下種植農業區可能分布在哪兒?為什么?
師:對,大家的眼光不錯,在河套平原、寧夏平原,可以引黃河水灌溉,這里因為有了水,而發展成為物產富饒的綠地,因而被譽為“塞外江南”。
提問:還有哪兒可發展農業?怎樣解決水的問題?
師:夏季,因為夏季時氣溫高,冰雪融化。
提問:那么,怎樣利用地下水呢?
展示投影:介紹坎兒井原理。
師:坎兒井真是保護灌溉、節約用水、防止蒸發的一處好方式。
小結在西北地區發展農業,必須要有水灌溉,那么這種農業,我們叫做“灌溉農業”。師:西北地區流行一句話:麻雀、孔雀東南飛,這話什么意思呢?
要想發展西北就必須有世界眼光,而世界發展的出路無非是工業化問題,怎樣才能邁上工業化的道路呢?讓我們找找西北地區發展的優勢。
展示:西北地區礦產資源、主要城市、交通分布圖。
提問:西北地區要發展經濟,靠的是什么?工業分布有什么特點?西北的交通情況怎
學生回答。
小結:西北地區礦產資源豐富,近幾十年來,利用本區資源和特有的地理環境特點,大力發展相關工業,交通運輸條件也得到了較大的改善。
展示圖片:有關西北土地沙漠化、草原退化、動物遭殺的圖片。
過渡:但是,西北地區氣候干旱,沙漠廣布,生態環境比較脆弱。所以,在資源開發中必須要注意什么問題?
學生:生態環境的保護。
三、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西北地區是一個干旱的地區,它位于我國北部和西北邊疆,深居內陸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河流稀少,多內流河。農業以畜牧業為主。西北地區礦產資源也很豐富,但我們開發時,一定要保護好生態環境。
四、課堂練習
1.我國面積的_______沙漠,位于我國四大地理區域中的_______地區。
2.西北地區的地形以_______、_______為主。
3.青藏地區最顯著的自然特征是_______、_______。
4.我國四大牧區中位于西北區的有_______、_______。位于青藏地區的有_______、_______。
5.青藏地區的畜種有_______、_______、藏山羊。
五、作業布置
西北地區主要以什么地形為主呢?
六、板書設計
西北地區
一、干旱的土地
1.位置、范圍——位于我國北部和西北邊疆,深居內陸
2.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三山夾兩盆”)
3.地表景觀(由東向西):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4.河流稀少,多內流河
二、農業——以畜牧業為主
1.主要畜牧業基地:內蒙古牧區、新疆山地牧區
2.種植業少,為灌溉農業(寧夏平原、河套平原、新疆沙漠綠洲)
三、礦產資源豐富:(新疆)石油、天然氣;(甘肅金昌)鎳礦;(內蒙古)煤
四、生態環境脆弱
初二地理教學目標 初二地理備課教案篇七
【海陸分布】
一、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了解地球是人類成長的搖籃,也是人類生活的家園。
2、了解世界海陸分布的基本情況以及海洋與陸地面積的比例關系。
3、要求學生撐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及分布。
4、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
二、教學重點: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和大小;大陸、大洲、島嶼、半島、海峽的概念。
三、教學難點: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形狀和相對位置。
四、教具準備:世界政區圖和空白填充圖。
五、教學方法:閱讀讀圖法、對比法。
六、課時安排:2課時。
七、板書設計
一、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1、海陸面積
類別面積(億平方千米)比例
海洋3.6171%
陸地1.4929%
地球表面3.61+1.49=5.1100%
2、海陸分布
類別南北半球東西半球
海洋南半球西半球
陸地北半球東半球
二、七大洲
1、概念:大洲、大陸、島嶼、半島。
2、大洲的名稱及分界線
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有的借助了天然的界線,如山脈、河流、湖泊、海峽等;有的借助了非天然界線,如運河等。
如:亞洲??―――歐洲(天然界線);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非天然界線)。
3、大洲的大小
是亞洲,最小是大洋洲。順口溜: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三、四大洋
1、概念:海峽
2、分布
太平洋:東面是南、北美洲,西面是亞洲和大洋洲北部憑借白令海峽與北冰洋相通。
大西洋:位于南、北美洲與歐洲及非洲之間南接南極洲,北通北冰洋,形狀如“s”。
4、大小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八、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引入新課
入:同學們,上一學年我們學習過地球的形狀和大小,但是我們生活在這個星球里,它的真正的面目是怎樣的呢?(讓學生形容一下各抒己見)
生:各抒己見。
師: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人們對地球的認識越來越多,發現地球是太陽系里最美麗的一個星球。
活動:指導學生完成“觀察月球了解地球”的活動。(地球上具有液態水)
承轉:正是因為這樣,地球具備了生命生存的最基本的條件之一,所以我們首先認識地球的表面。
【板書】一、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1、海陸面積(略)
師:同學們通過“觀察月球了解地球”的活動,已經知道了海洋的面積比陸地的要大得多,那么,它們的大小和比例是怎樣的呢?
生:閱讀、看圖c、d、e。海洋面積為3.61億平方千米,約占地球表面積的71%;陸地面積為1.49億平方千米,約占地球表面積的29%,因此人們通常說“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師:那么,陸地和海洋是不是分別集中分布在一個地方?
生:不。是分散的。
師:它們的分布有什么規律嗎?
生:閱讀、看圖e。海洋把陸地分割成若干塊,海洋相互連成一體。按南北半球分,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陸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按東西半球分,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陸地主要分布在東半球。
【板書】2、海陸分布(略)
承轉:既然海洋把陸地分割成若干塊,我們用什么方法去記憶它們呢?
生:我們可以給它們都起了名字。
師:對。
【板書】二、七大洲
1、概念:(略)
師: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幾個概念:大洲、大陸、半島、島嶼。
生:閱讀、討論、對比,找出自己的記憶方法。
師:我們了解了大洲的概念,那么把它們分成了多少個大洲?又起了什么名稱?
生:七個大洲,分別是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板書】2、大洲的名稱及分界線。(略)
生:讀圖f、g、h、i進行分析比較。
【板書】3、大洲的大小(略)
師:通過對圖i的比較,七大洲中的大小排列是怎樣的呢?
生:?(各抒己見)
師:我們可以通過這個順口溜來記憶: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課堂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海陸分布和七大洲的分布,認識到地球是人類生活的家園,在地球表面分布著寬廣的陸地,但是從海陸比例來看我們得知海洋的面積比陸大得多,在今天的21世紀里將海洋的世界。
作業布置:
收集有關海洋和陸地的資料。
第二課時
引入新課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海陸分布和七大洲的分布和置,現在我們又來研究地球上的海洋。
承轉:海洋把陸地分割成若干塊,反過來陸地也把海洋分割成若干塊,把海洋分成多少塊?
生:四塊。
【板書】三、四大洋(略)
師:首先,來了解一下什么是海峽?
生:四大洋是海洋的主體部分,大洋的邊緣部分稱為海,溝通兩個海域之間的狹窄水道叫做海峽。
師:對,同學們對課文的預習很充分,那么,這四大洋的名稱、大小及特點又是怎么樣的呢?
生:思考、討論、發言。(略)
課堂練習:課后的復習題1、2、3題。
師:示出第1、2題的空白掛圖。
生:讓學生上講臺填,其余在課本上填。
師:巡視學生填寫情況。
師:示出第3題的世界政治地圖。
生:自告奮勇上講臺指出劃定這些界線借助的地里事物名稱。
課堂小結:本節課我們學習了陸地和海洋的大小及分布,認識到地球是人類生活的家園,在地球表面分布著寬廣的陸地和浩瀚的海洋。陸地是人類居住和生活的基本空間,海洋為人類提供著豐富的資源,在21世紀里將是海洋的世界。
作業布置:
1、課后查閱世界地圖,辨認七大洲、四大洋的輪廓和位置。
2、收集海陸變遷的證據。
【本文地址:http://www.nehjyms.cn/zuowen/1926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