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袁隆平主要事跡篇一
袁隆平,男,漢族,江西省德安縣人,無黨派人士。1930年出生,現任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著名農業科學家。
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他50多年如一日,全身心致力于雜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發出“三系法”雜交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使水稻產量從平均畝產300公斤左右先后提高到5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現在,他領導研究的超級雜交稻項目正朝著畝產900公斤的第三期目標順利推進。與此同時,袁隆平提出并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用3畝地產出4畝地糧食,大幅度提高現有水稻單產和總產。20多年來,我國累計推廣種植雜交稻56億多畝,每年增產的稻谷可以養活7000多萬人口,相當于全世界每年新出生人口的總和。雜交水稻還被推廣到30多個國家和地區,種植面積達3000多萬畝,他因此被海內外譽為“雜交水稻之父”。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被評為全國道德模范,榮獲國家特等發明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聯合國糧農組織糧食安全保障獎等。
年5月22日13時07分,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
袁隆平主要事跡篇二
袁隆平,1930年9月1日生于北平(今北京),漢族,江西省德安縣人,無黨派人士,現在居住在湖南長沙。
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現任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作技術中心主任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農業大學教授、中國農業大學客座教授、懷化職業技術學院名譽院長、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世界華人健康飲食協會榮譽主席、湖南省科協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協副主席。
4月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成就
從1964年開始,袁隆平研究雜交水稻,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制成功雜交水稻種植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
({袁隆平的雜交稻研究,在中國國內是具有開創性的,但是世界上首次成功的水稻雜交是由美國人henryhankbeachell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亞完成的,1966年在irri,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跡稻ir8。
}——請支持者列出引用證明。
)袁隆平的雜交稻研究,在中國國內是具有開創性的,不過并非世界首創,日本新城長友在1965年得到粳稻的三系配套,但未能用于生產。
1982年任全國雜交水稻專家顧問組副組長。
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
1987年任863計劃兩系雜交水稻專題的責任專家。
1991年受聘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首席顧問。
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5年研制成功兩系雜交水稻,提出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路線,實現了農業部制定的中國超級稻育種的第一期目標,提前一年實現了超級稻第二期目標。
從1971年至今,他任湖南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并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他先后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余篇。
榮譽
他先后獲得“國家特等發明獎”、“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多項國內獎項和聯合國“科學獎”、“沃爾夫獎”、“世界糧食獎”等11項國際大獎,并在20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4月,榮登“中國心靈富豪榜首富榜”。
科研成就
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66年在irri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跡稻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研究。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制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戰略,將雜交水稻的育種從選育方法上分為三系法、兩系法和一系法三個戰略發展階段,即育種程序朝著由繁至簡而效率越來越高的方向發展;從雜種優勢水平的利用上分為品種間、亞種間和遠緣雜種優勢的利用三個戰略發展階段,即優勢利用朝著越來越強的方向發展。根據這一設想,雜交水稻每進入一個新階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將把水稻產量推向一個更高的水平。這項戰略構想的提出,為已取得三系法雜交水稻研究、開發成功后開展雜交水稻新探索指明了方向。
1987年7月16日,袁隆平學生李必湖、鄧華風,在安江農校秈稻三系育種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歷經兩年三代異地繁殖和觀察,該材料農藝性狀整齊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達到了100%,并且育性轉換明顯和同步。這一新成果,為雜交水稻從“三系法”過渡到“兩系法”開拓了新局面。同年他提出“雜交水稻的發展戰略”,即三系法為主的器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兩系法為主的秈粳亞種雜種優勢利用;一系法為主的遠緣雜種優勢利用。
1987年,國家“863”計劃將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立為專題,袁隆平組成了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協作組開展性的協作攻關。歷經九年的艱苦攻關,1995年兩系法雜交水稻取得了成功,一般比同熟期的三系雜交稻增產5%~10%,且米質一般都較好,近年的種植面積為6000畝左右。兩系法雜交水稻為獨創,它的成功是作物育種上的重大突破,再次體現了以袁隆平為首的雜交水稻科技工作者的聰明智慧,繼續使的雜交水稻研究水平保持了世界領先水平。
19,袁隆平又提出了旨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超高產雜交水稻形態模式和選育技術路線,開始了“超級雜交水稻”的研究。這是一道世界級難題,通過攻關研究,20已實現了第一期大面積示范畝產700公斤的指標,比現有高產雜交稻每畝增產50公斤左右,尤其在云南永勝還創造了畝產高達1137.5公斤的高產新紀錄,第一期超級雜交稻的推廣面積為3000萬畝。
以來,袁隆平指導選育成大面積示范畝產800公斤、米質優良的第二代超級雜交稻,并于20提前一年實現第二期超級稻目標。第二期超級雜交稻于年開始推廣,種植面積達800萬畝,在大面積生產上比第一期超級稻高50公斤/畝以上。袁隆平仍不滿足,進一步提出了將常規育種與生物技術結合,攻關第三期超級雜交稻大面積示范每畝900公斤目標,經過努力,、超級雜交稻第三期目標攻關百畝示范分別達畝產926.6公斤、917.7公斤,標志超級雜交稻第三期目標實現。,啟動畝產1000公斤的超級雜交稻第四期目標攻關。209月29日,第四期超級稻百畝示范片“y兩優900”中稻在湖南省隆回縣羊古坳鄉牛形村實現百畝平均畝產達988.1公斤,創世界紀錄。2006年,袁隆平提出“種三產四”豐產工程,即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力爭用三畝地產出現有四畝地的糧食。率先在湖南20個縣啟動實施,已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計劃在推廣6000萬畝,產出8000萬畝的糧食,等于增加了萬畝糧食耕地,可多養活3000多萬人。到20,“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項目擴大到在50個縣市區實施,面積為882.2萬畝,增產稻谷達9.62億公斤。截至年,累計示范推廣面積2000多萬畝,增產20多億公斤,為糧食持續穩定增產做出了新的貢獻。年9月29日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證實,經農業部測產驗收,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科研團隊攻關的國家第四期超級稻百畝示范片“y兩優900”中稻平均畝產達988.1公斤,創世界紀錄。
11月19日,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工程院院士羅錫文、測產驗收專家、以及相關技術專家來到興寧,對華南雙季稻年畝產三千斤綠色高效模式攻關項目進行測產驗收。現場實割測得晚稻平均畝產705.68公斤(干谷)。同樣該攻關模式,207月20日在興寧經過專家組實割測得早稻平均畝產832.1公斤,加上本次實割產量,實現雙季超級稻年畝產1537.78公斤,創雙季稻產量世界紀錄。
5月22日,位于三亞水稻國家公園的有機覆膜直播試驗示范田進行測產驗收,測得畝產1065.3公斤,創下海南省水稻單產歷史最高紀錄。
教學成果
袁隆平獲頒“馬哈蒂爾科學獎”
袁隆平獲頒“馬哈蒂爾科學獎”
10多次赴印度、越南、緬甸、菲律賓、孟加拉等國指導發展雜交水稻。20世紀80年代以來,先后在境內外舉辦了50余期雜交水稻國際培訓班,培訓了來自40多個發展家約2000名政府官員和農技專家。學生有鄧華鳳研究員,黃培勁。
1980年5月,袁隆平應美國邀請赴美進行雜交稻制種技術指導。9月,農業科學院和國際水稻研究所共同在湖南省農業科學院舉辦雜交稻技術國際培訓班,袁隆平作為主講人給來自10多個國家的專家講授雜交水稻方面的主要課程。翌年9月,又連續舉辦第二期。10月,赴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進行技術指導與合作研究。,袁隆平指導博士生開展遠緣物種基因組dna導入水稻的研究,將一批外源dna轉基因進入水稻。
主要貢獻
1、袁隆平在率先開展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在他撰寫的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雜種優勢,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論與研究實踐是對經典遺傳學理論的挑戰,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勢”的傳統觀點,極大地豐富了作物遺傳育種的理論和技術。
2、袁隆平解決了三系法雜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難題。一是提出用“野生稻與栽培稻進行遠緣雜交”的技術方案,終于找到了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有效途徑,于1973年實現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復系的“三系”配套。二是育成強優勢的雜交水稻“南優2號”等一批組合,并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成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三是突破了制種關,過去的研究認為,水稻異交率僅2.4%,雜種一代種子產量極低,離生產要求相距甚遠;國際水稻所1971年開始研究,1973年放棄,原因也就是當時在該所沒有人相信可以解決制種難題。而袁隆平領導的課題組成功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制種產量逐漸提高,現在高的已達畝產300公斤以上。
3、袁隆平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發展戰略,即方法上由三系到兩系再到一系,程序越來越簡單而效率越來越高;雜種優勢水平上由品種間到亞種間再到遠緣雜種優勢利用,優勢越來越強,促使雜交水稻一步一步向新的臺階邁進。這一思路已被國內外同行采用,并成為雜交水稻育種發展的指導思想。
4、袁隆平解決了兩系法中的一些關鍵技術難題。如1989年在兩系法研究遇到重大挫折的時候,他提出了選育實用光溫敏核不育系導致不育的起點溫度指標和選育的技術策略,使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走出了低谷。后來又研究并提出了核心種子生產程序和冷水串灌繁殖等重大技術,使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最終取得成功并推廣應用。他1987年起擔任“863”項目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專題責任專家,主持性協作攻關。1995年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成功,兩系雜交稻比同熟期三系雜交稻增產5%~10%。
5、袁隆平設計出了以高冠層、矮穗層和中大穗為特征的超高產株型模式和培育超級雜交稻的技術路線,并在超級雜交稻研究方面連續取得重大進展。年,袁隆平又開展超級雜交稻研究。已于2000年、年、2012年分別實現超級稻百畝示范片畝產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標。2013年,他啟動了百畝示范片畝產1000公斤的超級雜交稻第四期目標攻關,計劃到前實現目標。同時實施超級雜交稻“種三產四”豐產工程,促進科技成果的生產應用。自20以來取得巨大的增產、增收效應,已有7個省市實施,其中湖南省全省參加的縣(市、區)由20個增加至2012年50個,面積達882萬畝。截至2012年,累計示范推廣面積2000多萬畝,增產20多億公斤,為糧食持續穩定增產做出了新的貢獻。
袁隆平主要事跡篇三
沒有挨過餓的人不知道袁隆平先生的價值。
“一日三餐,米香彌漫,飽食者當常憶袁公。”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我們幾乎看不到因為吃不飽飯而暈倒的人,更別說死于饑餓的人了。吃樹皮、吃草根的時代已經離我們很遠,我們僅僅只是把他當做爺爺、奶奶輩講的傳奇故事罷了。的確,我們是沒有挨過餓的一代,我們對袁隆平先生并不感冒,(蔡爽,不喜歡袁隆平,他種的雜交水稻不好吃)那可能是因為我們還不了解他。但我們不能否認他所做出的貢獻,他培育的雜交水稻創造了一個風靡世界的“綠色神話”,沒有他的話,可能沒有人能養活中國、養活世界。
袁隆平成長的年代,正值日寇的鐵蹄踐踏中國。年幼的他隨父母四處遷徙,嘗盡逃難的艱辛。于是他從小就懂了一個道理:弱肉強食。從那時起,他樹立了和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決心,想為國家發展做點什么。
起初因為看到袁隆平的照片,再加上他最初是在安江農校教書,(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安江”,它位于湘西南,是湘與云貴高原交界的地方,直到現在還是一個鎮,是湖南省洪江市安江鎮,那地方挺窮的)所以我對袁隆平的第一印象覺得他也就是農民出身。其實他也是可以稱為“官二代的”,他父親袁興烈在抗日戰爭期間擔任過孫連仲將軍的秘書,在南京政府僑務委員會事務科任科長,在報考大學的時候他父親本來想讓他報考南京重點,日后走“學而優則仕”的道路,但她卻因為自己的興趣毅然選擇了農學,選擇了一個這么艱苦的職業,我挺佩服他的勇氣和毅力的。
畢業以后,他父親本來是可以給他安排一個好工作的,但因為勵志要改變中國農村貧窮落后的面貌,于是服從分配來到了偏遠的湘西農村。在農校教書的日子,他利用課余時間走出課堂,親自下地研究水稻,像一個普通農民一樣躬耕于田間。
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南方的水田,它不像北方的麥地,一大片一大片的非常平坦,即使在以前農業機械不發達的時候,耕種起來也沒那么困難。安江是湘西與云貴高原交界的一塊峽谷盆地,雖然是盆地,但大家注意到“峽谷”二字沒有,所謂的峽谷盆地就是山稍微平緩一點,但種莊稼首先也要開山,開墾梯田一般開墾不出多大的地方,不像大家看到的梯田圖片那么優美,一般都很是很小的一塊地方。山區農民澆水施肥都要一點一點的靠雙肩背上去,是非常辛苦的。而且種水稻要先育種,然后等他發芽以后在一珠珠的插到水田里,以前條件沒有那么好,插水稻的時候雙腿浸在水里,各種各樣的蟲子就順著腿往上爬,想起來都很恐怖。對于一個官宦子弟來說,能像一個農民一樣躬耕于稻田,我們可以想一想,他要有多大的毅力才能做到這一點,何況還要對一珠珠的稻穗進行研究,真是不容易。
在長期的研究中,偶然的機會,他發現了一株“鶴立雞群”的稻株,由此靈感一現,萌生了培養雜交水稻的念頭。然而袁隆平的設想與傳統的經典遺傳學相悖,許多權威學者認為他是蚍蜉撼樹,根本不可能成功,但是他憑著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下定決心要將自己的想法堅持到底。
用1000多個品種,做了3000多個雜交組合,都沒有培育出不育度都達到100%的水稻苗來。
袁隆平主要事跡篇四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袁隆平院士的離世,讓無數國人悲痛、令世人哀傷,一顆耀眼的東方巨星同我們辭別,“神農”的功績永遠留在了人間,留在了千萬萬群眾的心坎。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世界第一個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他最大的功勞是讓中國人更加穩定地端穩了自己手中的飯碗,播撒了艱辛汗水和無窮智慧,收獲了精神富足和崇高品格。可以說,袁老的一生,光榮而偉大、為民而廣博,如同他熱愛的土地一樣敦厚純樸、如同他播下的種子一樣頑強堅毅。
國之大者,為國為民。溫飽問題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攻克的首關,也是人類孜孜以求的夢想和目標。袁老扎根土地、埋頭苦干、艱辛鉆研、無私奉獻、默默付出,堅毅且挺拔、英勇而神圣、莊嚴而睿智,用勤勉的一生、辛勞的一生、創造的一生助力解決溫飽事業和民生大計,追求“禾下乘涼”夢、書寫華美篇章、綻放人生麗彩,讓“袁隆平”雕刻進中華民族精神譜系成為一道風景豐碑,也讓世人銘刻了“袁隆平”三個字的深邃含義和沉甸價值。這正是對其“俯首甘為孺子牛”一生的寫照,也是“人民群眾把他舉得高高”的最好詮釋和注解。
中國人常說,“民以食為天”。吃飯問題是大事,是最基本的國之大者、最起碼的權利保障。袁老托舉的飯碗,是十幾億人的大飯碗,他的精神情懷和品格追求、人生理想,何其宏遠、何其磅礴、何其偉岸,值得每個人銘記、銘刻、弘揚、傳承、賡續。英雄的步履,需要有人去續航;英雄的衣缽,需要志士去光大。袁老為公為民、不計得失、儉樸敦厚、攻堅克難、義無反顧、扎根土地的崇高品質和高尚情操,是開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和寶貴營養,是每一個了不起的中國人都必須具備的精神品質。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長征路上,有許多如同袁老一樣的璀璨星光,交織成中華民族精神譜系的斑斕星河,照耀中華民族堅毅前行、滾滾向前的光明道路。歷史的接力棒傳遞到我們這一代手中,緬懷袁老、致敬英雄、昭啟未來、奮進前途,我們要將英雄的氣概、頑強的品質、拼搏的意志、為民的情懷滋養起來和武裝起來,讓袁老的“禾下乘涼夢”延續下去,鑲嵌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歷史潮流,凝心聚力、滿懷壯志、昂揚挺進、乘勢而上,書寫屬于新時代的新夢想新奇跡。
有夢想,誰都了不起;敢圓夢,得靠加油干。天上不會掉餡餅,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碩果累累,往往是汗水澆灌、辛勤勞作、耕耘犁耙之后,土地才給予勞動付出的報酬和恩賜。開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偉大征程,讓精神弘揚在新時代、把作風帶進入新征程,像一顆種子一樣生根、發芽、破巖、茁壯,必將能夠在迎風飄揚、春風化雨中花開葉茂、繁盛似錦,到處都是一番更為活躍的創造創新。
袁隆平主要事跡篇五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x省政協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在x逝世,享年91歲。24日上午,袁隆平院士送別儀式在x明陽山殯儀館舉行,各地群眾手持鮮花吊唁,現場莊嚴肅穆。
送別,終有一別;悲拗,久久難息。袁隆平院士的傳奇一生,自此畫上句點。傳奇落幕,而榮耀永恒。畢其一生,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袁隆平,早就與田野融為一體。作為雜交水稻之父,他如此之深地改變了現代農業,改變了我們生活的狀態,改變了這個世界的形態。袁隆平的巨大貢獻,超越時空,亙古不滅。
科學家永遠在追求真理的路上奔跑逐夢,而袁隆平院士則將他的雜交水稻科研征途,跑成了一場終生的馬拉松。一路走來,留下無數的驚喜與奇跡。自從在1974年培育出第一代秧苗,在40年間,袁隆平已培育了數代“超級雜交水稻”,比常規稻增產20%,年種植面積超過2.4億畝,每年可多養活7000萬中國人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袁隆平的才華與勤奮,專注與堅守,收成滿滿,功德無量。
矢志不渝,無比簡單無比純粹,始終將水稻“高產更高產”作為一生奮斗的目標。作為學者的袁隆平,與作為耕耘者的袁隆平,在“水稻”這一古老的物種上重疊躍升,最終迸發出了驚人的力量。這種“力量”,足可撼動經典科學理論的桎梏,足可讓中國人端牢飯碗,足可讓全球消除饑餓見到希望。“禾下乘涼夢”“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一稻濟世,仁士仁心。大師巨擘,成就斐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讓同樣追逐夢想的人們,有了更大的可能性。
我們都受惠于袁隆平的成果,我們都感念于袁隆平的品格。現實的相關性,情感的接近性,讓無數人從四處趕去送袁老最后一程。常懷感恩之心,長記稻中真義,這注定是一場漫長的送別。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須知飯碗里的糧食,都其來有自。國士無雙,先生千古!再送一程,愿直抵星辰,愿照耀前路。
袁隆平主要事跡篇六
袁隆平,一個幾乎家喻戶曉的名字,然而就在5月22日這天卻傳來了袁隆平爺爺逝世的消息,此消息一發出,引發了全國人民的沉痛致哀。
袁隆平,目睹了當時農民們糧食短缺的現狀,以致使他在雜交水稻的探索研究過程中,失敗,探索,再失敗,再探索,他在反復的實驗中,艱難而執著地實現著人生的理想。在袁隆平爺爺的眼里永遠有下一個目標,一直向上攀登,最后從異性稻到雜交稻再到超級稻,他一直在思考,在創新,在突破,直到成就了今天偉大事業。
敬愛的袁爺爺,是您讓中國人將飯碗端在了自己的手里,您是民族的脊梁,是國人的驕傲,是人間的福星。
敬愛的袁爺爺,您堅持不懈,永不放棄的精神令我們敬佩和感動,您不怕困難的勇氣值得我們學習,正所謂:巨星隕落,禾下乘涼夢想不滅。
同學們,請從你我做起,以節約糧食為榮,向袁爺爺持之以恒的精神學習,珍惜時光,發奮讀書,認真上好沒一堂課,扎實掌握每一個知識點,為今后能更好的承擔責任打下堅實基礎,用我們的行動報效祖國!
最后,點一支蠟燭,送一束稻穗,愿袁爺爺一路走好,我們永遠不會忘記您,以后每一年的稻花香里說豐年都是您!!
袁隆平主要事跡篇七
袁隆平是值得尊重的科學家。他品德高尚、淡泊名利,生活簡樸,不論刮風下雨,天天工作在試驗田里,一心只想著造福全體人民。袁隆平是值得讓世界尊重的中國科學家。他首創的雜交水稻不僅為中國的糧食生產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而且也在亞洲、非洲的一些國家推廣了3000多萬畝,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貢獻,獲得了聯合國有關組織和世界許多國家的贊譽。袁隆平在這次世界種子大會上感動了全世界,并不是偶然的。袁隆平的責任、胸襟與貢獻,就象是一面鏡子,折射出一個公民、一個科學工作者閃光的精神品格。
很容易想像,有那么大頭銜、那么多榮譽的袁隆平,如果想在財富積累上更進一步,如果真正重視“身價幾何”,顯然不需要費多大周折,做一些廣告、或者把他的獎金成立一個可以最大程度賺錢的公司什么的,都是可行的辦法。
但袁隆平呢,已經“滿足于”自己每個月6000多元的工資,而且,盡管自己尚有一些“積蓄”,但他卻會穿15元一件的襯衫,100多塊的鞋子,260元的手表……對于如此節儉的“世界級科學家”、“科技明星”,不知道該有多少追求一夜暴富、為金錢不惜一切、對金錢揮霍無度的人們應該為此感到臉紅!不僅如此,已經年近八旬的袁隆平老人還給日益功利的社會上了一課,那就是,到100歲他也還想在田里,還想著解決更多的人的吃飯發展問題、為人類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
袁隆平主要事跡篇八
今天最后一節課是班會課,馬老師帶領我們觀看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
我發現他在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背后也有一段艱辛的歷程。袁隆平(1930—2021),享年91歲,被稱為中國雜交水稻之父,也是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他培育出的雜交水稻,品種好,產量高,讓中國乃至世界人民吃飽了飯,曾獲得二十多個大獎,是中國人民的驕傲,也為中國乃至世界做出了巨大貢獻。
從視頻中我了解到袁隆平爺爺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袁爺爺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家庭里,家里有兩個孩子,袁隆平排行第二,但是家長已經沒有給孩子起名字的興趣了,只在名字上寫了“袁小孩”。他們家住在武漢,后來日本鬼子侵略中國,武漢失守了,袁爺爺和家人被迫離開了武漢。后來袁隆平爺爺通過努力成為一名農業大學的教師。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們國家面臨著嚴峻的糧食問題:人們吃不飽。袁爺爺認為,這樣大的民生問題,主動權一定要掌握在我們國人自己手里。
有一天,他走在稻田地里,發現了一株不一樣的禾苗(就是后來的雜交水稻)。
他很好奇,并發現這種水稻不僅結的米粒多,而且還可以食用,遺憾的是幾十萬株里才有一株,而且只有雌性基因沒有雄性基因,不能一代代地繁殖下去。于是,袁爺爺嘗試把普通禾苗的雄性基因和這株禾苗的雌性基因配對,形成了最初的雜交水稻。
整個試驗過程也是非常曲折的。第一次試驗快成功的時候,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幾乎摧毀了全部的禾苗。幸運的是,一口井里還幸存著6株禾苗,還可以繼續試驗。第二次試驗還是因為暴風雨的原因失敗了。但是袁爺爺沒有氣餒,他想在海南培育雜交水稻。這次實驗成功了,但是有70%的雜草。有人說這太可惜了,如果人可以吃草,這種水稻還是有很大作用的,可是人不吃草呀!但這些困難都沒有打倒袁爺爺,他還在繼續做雜交水稻的試驗。
后來雜交水稻終于培育成功,他把世界人民的糧食問題解決了,讓我們吃飽了飯。袁爺爺為全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他曾非常幽默的說自己是“九零”后,還可以繼續為國家工作。袁爺爺是一位科學家,但是他更多的出現在田間地頭,像個地地道道的農民,掌握第一手資料,始終把老百姓的事情放在了心坎上。
今年3月,袁爺爺因為摔跤住院治療,后因多個器官衰竭永遠離開了我們。袁爺爺雖然離開了我們,但是他的精神會一直鼓舞、激勵著我,我會永遠懷念他。
袁爺爺,您一路走好!
袁隆平主要事跡篇九
袁隆平曾說到他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我的夢里水稻長得有高粱那么高、子粒有花生米那么大。另外一個夢想就是,我希望我的水稻畝產1000公斤夢早日實現。
某種程度上說,這兩個夢想就跟他一輩子打交道的泥土一樣樸實無華。這也正是他的偉大之處,他的夢想里沒有花里胡哨的概念,也很少有炫目的理論,也沒有圍著核心期刊打轉的焦慮,有的只是一顆為民分憂的心。
在他的夢想里,科學就應該成為社會進步的推動力。正是這份信念的力量,才成為他一直堅持下去的動力。
87歲高齡,他依然奔波在田間地頭,依然不知疲倦地親力親為,為的是解決各種具體問題。袁隆平數十年來一直站在水稻育種的最前端,不是偶然的,心無雜念,拋去功利色彩,恰恰達到了夢想的彼岸。
從全人類的根本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出發,恰恰成就了個人的夢想。袁隆平說“我的夢想很簡單”,而事實證明,這簡單的夢想卻解決了世界億萬人口的吃飯問題。
袁隆平主要事跡篇十
近日,我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老先生又火了!他給自己定了2個小目標。我作為新時代年輕干部,也給自己定個小目標——補足能力“七巧板”,把自身發展融入到國家發展的大局中去,“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要求落到實處。
把規矩頂在頭上,做新時代的“清白人”,守住底線、紅線。年輕干部要樹牢規矩意識,心存敬畏,手握戒尺,這是干事創業的基準線。堅守底線,就是要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嚴守政治紀律和規矩,強化“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要明白“只有守底線,才不會被底線守”的道理,將無限忠誠擔當和為民服務初心融入胸中、銘于心上、踐于腳下,不斷提升自我政治能力,穩步邁入新時代。
把責任扛在肩上,做新時代的“孺子牛”,在工作中解民憂、惠民生。責任彰顯擔當,擔當展現作為。年輕干部要有想干事的沖動,這是干事創業的生命線。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要牢記初心使命,深入基層搞調研,走訪一線摸民情。擼起袖子加油干、帶頭干,大事難事沖在前,急事險情靠前站。帶著熱心想工作,帶著激情干工作,新時代面臨新任務,需要我們擼起袖子,卷起褲子,撲下身子,不斷提升調查研究能力、應急處突和群眾工作能力,跨步走入新時代。
把務實抓在手上,做新時代的“實干家”,在工作中暖民心、聚民力。都說“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年輕干部當有能干事、干成事的決心和毅力,這是干事創業的動力源。守恒心、辦恒力、求恒效。年輕干部要拿起法律武器,走好調研步子、打響試點牌子,把法律作為決策底線,把調研作為決策基礎,小把片試點作為決策根據。年輕干部需以上率下、真抓實干。不僅要定好調子、畫好譜子、唱好曲子,也要做到既掛帥又出征,當先鋒,做表率,帶頭深入工作一線。不斷提高科學決策、抓工作落實能力,跑步進入新時代。
把創新放在心上,做新時代的“改革家”,注重與時俱進,聚焦創新發展。勇于改革、大膽創新,敢于“下深水”、善啃“硬骨頭”,是年輕干部干事創業的爆發點。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機遇與挑戰并在,年輕干部要學會“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用新思想推動發展,用新舉措助力發展,用新成果體現發展。不斷提升改革攻堅能力,沖刺飛入新時代。
年輕干部當拼齊能力“七巧板”,實現自我小目標,為國家大計出力、出智、更出效。
袁隆平主要事跡篇十一
學習袁隆平精神,就要作一個有價值的人!國杰出的農業科學家、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他作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科技工作者,立志解決人民群眾的吃飯問題,五十多年如一日,全心致力于雜交水稻科學研究,提出了水稻雜交新理論,實現了水稻育種的歷史性突破,使中國水稻產量不斷邁上新臺階,不僅解決了中國糧食自給難題,也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貢獻。可以說,袁隆平同志是我國當代知識分子的楷模。他獻身科學、頑強拼搏、勇于創新,以農業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巨大成就不斷造福人類。他品德高尚、淡泊名利、團結協作、甘為人梯,桃李滿天下,贏得了廣泛的贊譽。
他還是杰出的無黨派代表人士,衷心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積極參政議政、獻計出力,為統一戰線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對于這位偉大的、為中國人民、世界人民創造了無限財富的袁隆平院士,有人評價他的身價何只千億,可他每月的收入連工資加補貼也只有幾千元。依其貢獻,他應該擁有更多的錢,但面對幾千元的工資,他樂呵呵地說:“要生活和生產,錢是重要的,但錢的來路一定要正。錢是拿來用的,有錢不用等于沒有錢。但是用錢,第一不要奢侈浪費,第二不要小氣,該用的就用,不該用的就不用。所以,我穿衣服樸素大方,這是一個原則。穿那么好干什么,表面光。穿得好,也不見得你的地位就高。”這就是袁隆平院士的金錢觀,樸實直白,寓意深刻,發人深思。有人評價他說:
“袁隆平院士頭頂藍天,勇攀科技高峰;腳踏實地,造福世界人民。他幾十年如一日,刻苦鉆研,鍥而不舍;淡泊名利,無私奉獻,服務人類社會;胸懷祖國,心憂天下,造福世界人民,……。”作為科學家,袁隆平院士不僅貢獻巨大,更是一位精神可貴、品德高尚的人。他杰出的科技才能與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達到了完美結合和高度統一,贏得了社會的普遍尊重。他的人品、精神和作風,為我們身處教育戰線的廣大知識分子樹立了學習的典范。
作為奮戰在水利戰線的一員,我發自內心地贊揚袁隆平院士,我覺得我們大家都應該認真努力地學習袁隆平院士的高尚情操,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為祖國、為自己的信仰,腳踏實地,造福人民。我們要學習袁隆平院士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人生觀、世界觀和金錢觀。我們除了要宣傳他的科研成果,長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志氣外,更應該讓大家都來學習并發揚光大他做人的態度和奉獻的精神。
首先,要學習袁隆平院士為國、為民、為事業不畏艱難,勇于付出的精神。袁隆平對祖國和人民始終懷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說:“科學研究是沒有國界的,但科學家是有祖國的,不愛國,就喪失了做人的基本準則,就不能成為科學家。”作為一名具有高級職稱的黨員,身處教學科研第一線,我應該把個人的理想同院系學校及國家、民族的奮斗目標統一起來,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專業教育教學的改革實踐結合起來,牢固樹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遠大理想和永遠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并立身本職,從教學做精、科研做強、專業做大著眼一步一個腳印。
其次要學習袁隆平院士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勤奮進取的務實精神。袁隆平院士認為:“成功的要決在于知識、汗水、靈感、機遇。”20世紀60年代初,米丘林、李森科遺傳學說盛行,但袁隆平院士視野開闊,通讀外文資料,了解到了孟德爾、摩爾根現代遺傳學理論研究的新動向,于是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打開了雜交水稻“王國”的大門。他為我們這代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樣,我們更應該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立人,學一生,愛一行,鉆一行,遇到困難不退縮,遇到挫折不屈服,在教學和科研崗位上百折不撓,鍥而不舍。并弘揚時代精神,樂于服務,甘于奉獻,振興高等教育事業,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建設。
再次要學習袁隆平院士顧全大局、不計名利、甘為人梯的協作精神。自從事雜交水稻研究起,袁隆平院士都是從大處著眼,從難處著手,從全局著想,所以每次課題的啟動總能帶動不同地區和單位的合作攻關。20世紀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組發現的“野敗”材料毫無保留地分送給全國18個研究單位,從而加快了協作攻關的步伐,使得后續的配套研究得以很快實現。從這點上,我想作為一名高校教師和金融教研室主任更應該需具備這種精神,團結同志,傾聽大家的呼聲,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強工作的預見性。要做到“雪中送炭”而非“雨后送傘”,去做一名合格的服務員,圍繞專業和院系全局決策,統一認識,理順關系,全力以赴把及教學科研培養工作辦成、辦好、辦到位。努力加強自身素質修養以樹科大高知形象。
最后還要學習袁隆平院士良好的人品、作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謙遜豁達,不以權威自居;他作風純樸,關心他人;他熱愛生活,健康樂觀。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我國當代優秀知識分子憂國憂民、造福人類的宏大報負、自強不息、勇攀高峰的創新精神、不畏艱辛、迎難而上的奮斗意志、淡泊名利、奉獻社會的思想境界。
【本文地址:http://www.nehjyms.cn/zuowen/2237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