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中秋節手抄報內容簡短篇一
關于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一說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后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二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歷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也有歷史學家研究指出,中秋節起源應為隋末唐軍于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明月餅,并廣發軍中作為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
南方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后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
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人習俗也是多種多樣。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于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佳肴。南京人合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游街市稱“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筑朝月樓,皆供人賞月,而以游玩月橋者為最。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伴同登望月樓、游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玩月橋”在夫子廟秦淮河南,橋旁為名妓馬湘蘭宅第,這夜,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追憶牛渚玩月,對月賦詩,故稱此橋為玩月橋。明亡后,漸漸衰落,后人有詩去:“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長板橋,即原先的玩月橋。近年來,南京夫子廟已重新修葺,恢復明清年間的一些亭閣,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節時,就可結伴同來領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后,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婺源中秋節,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的器具。夜間則內外都點上燈燭。績溪中秋兒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發辮狀,浸濕后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發出巨響并有游火龍的風俗。火龍是以稱草扎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于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縣中秋節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
北方
山東省慶云縣農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稱為“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吃一種應節食品叫“麥箭”。山西省潞安則在中秋節宴請女婿。大同縣則把月餅稱為團圓餅,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河北省萬全縣稱中秋為“小元旦”,月光紙上繪有太陰星君及關帝夜閱春秋像。河間縣人認為中秋雨為苦雨,若中秋節下雨,當地人則認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陜西省西鄉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門吹鼓,討賞錢。洛川縣中秋節家長率學生帶禮物為先生拜節,午飯多于校內聚餐。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外,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1、問深宮,姮娥正在,妒云第幾。——吳文英《永遇樂·乙巳中秋風雨》
2、水晶簾不下,云母屏開,冷浸佳人淡脂粉。——晁補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3、每圓處即良宵,甚此夕偏饒,對歌臨怨。——吳文英《玉漏遲·瓜涇度中秋夕賦》
4、青雀西來,嫦娥報我,道佳期近矣。——文征明《念奴嬌·中秋對月》
5、何處樓高,想清光先得。——吳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6、對望中天地,洞然如刷。——史達祖《滿江紅·中秋夜潮》
7、寄言儔侶,莫負廣寒沈醉。——文征明《念奴嬌·中秋對月》
8、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蘇軾《念奴嬌·中秋》
9、陰晴圓缺都休說,且喜人間好時節。——徐有貞《中秋月·中秋月》
10、杯酒相延,今夕不應慳。——陳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11、萬里嬋娟,幾許霧屏云幔。——吳文英《玉漏遲·瓜涇度中秋夕賦》
12、水晶宮里,一聲吹斷橫笛。——蘇軾《念奴嬌·中秋》
13、銅華滄海,愁霾重嶂,燕北雁南天外。——吳文英《永遇樂·乙巳中秋風雨》
14、老子高歌,為問嫦娥,良夜懨懨,不醉如何?。——張養浩《折桂令·中秋》
15、雁邊風訊小,飛瓊望杳,碧云先晚。——吳文英《玉漏遲·瓜涇度中秋夕賦》
16、斟酌嫦娥,九秋宮殿冷。——史達祖《齊天樂·中秋宿真定驛》
17、風泛須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宮里。——文征明《念奴嬌·中秋對月》
18、一月可曾閑幾日,百年難得閏中秋。——慧霖《閏中秋玩月》
19、更攜取、胡床上南樓,看玉做人間,素秋千頃。——晁補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20、禪邊風味客邊愁,饋我清光又滿樓。——慧霖《閏中秋玩月》
21、想子胥、今夜見嫦娥,沈冤雪。——史達祖《滿江紅·中秋夜潮》
22、影留人去,忍向夜深,簾戶照陳跡。——吳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23、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蘇轍《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24、隔翠幌銀屏,新眉初畫,半面猶遮。——劉克莊《木蘭花慢·丁未中秋》
25、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26、霜華滿地,欲跨彩云飛起。——文征明《念奴嬌·中秋對月》
27、露蓼香涇,記年時相識。——吳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28、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蘇轍《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29、人猶苦余熱,肺腑生塵,移我超然到三境。——向子諲《洞仙歌·中秋》
30、激氣已能驅粉黛,舉杯便可吞吳越。——史達祖《滿江紅·中秋夜潮》
31、況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圓。——辛棄疾《木蘭花慢·滁州送范倅》
32、坐中客,翠羽帔,紫綺裘。——蘇轍《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33、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34、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陽關曲暮云收盡溢清寒。——蘇軾《陽關曲》
35、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米芾《中秋登樓望月》
36、偏只到、涼秋半破,斗成雙絕。——史達祖《滿江紅·中秋夜潮》
37、蛟龍偃蹇,觀闕嵯峨,縹緲笙歌沸。——文征明《念奴嬌·中秋對月》
38、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39、偏皎潔,知他多少,陰晴圓缺。——徐有貞《中秋月·中秋月》
40、何須如鉤似玦,便相將、只有半菱花。——劉克莊《木蘭花慢·丁未中秋》
41、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米芾《中秋登樓望月》
42、桂花浮玉,正月滿天街,夜涼如洗。——文征明《念奴嬌·中秋對月》
43、露涼時、零亂多少寒螀,神京遠,惟有藍橋路近。——晁補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44、遮莫圓明似前度,不知誰續廣寒游。——慧霖《閏中秋玩月》
45、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46、小住京華,早又是,中秋佳節。——秋瑾《滿江紅·小住京華》
47、待都將許多明,付與金尊,投曉共、流霞傾盡。——晁補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48、試自判此生,更看幾度,小住為佳。——劉克莊《木蘭花慢·丁未中秋》
49、好時節,愿得年年,常見中秋月。——徐有貞《中秋月·中秋月》
50、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蘇軾《念奴嬌·中秋》
51、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蘇軾《陽關曲》
52、露冷闌干,定怯藕絲冰腕。——吳文英《玉漏遲·瓜涇度中秋夕賦》
53、直待黃昏風卷霽,金滟滟,玉團團。——陳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54、柳下系舟猶未穩,能幾日、又中秋。——劉過《唐多令·蘆葉滿汀洲》
55、孤兔凄涼照水,曉風起、銀河西轉。——吳文英《玉漏遲·瓜涇度中秋夕賦》
56、殘雨如何妨樂事,聲淅淅,點斑斑。——陳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57、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辛棄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58、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59、有客躊躇,古庭空自吊孤影。——史達祖《齊天樂·中秋宿真定驛》
60、白凝虛曉,香吹輕燼,倚窗小瓶疏桂。——吳文英《永遇樂·乙巳中秋風雨》
61、被白發、欺人奈何。——辛棄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62、人間寶鏡離仍合,海上仙槎去復還。——吳文英《思佳客·閏中秋》
63、教夜夜、人世十分圓,待拚卻長年,醉了還醒。——向子諲《洞仙歌·中秋》
64、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蘇轍《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65、問姮娥、緣底事,乃有盈虧,煩玉斧、運風重整。——向子諲《洞仙歌·中秋》
66、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云無留跡。——蘇軾《念奴嬌·中秋》
67、細數十年事,十處過中秋。——范成大《水調歌頭·細數十年事》
68、紺海掣微云,金井暮涼,梧韻風急。——吳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69、青煙冪處,碧海飛金鏡。——晁補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70、好處時光,須用著些難。——陳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71、日,過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別余。——蘇軾《水調歌頭·安石在東海》
72、莫遣素娥知道,和他發也蒼華。——劉克莊《木蘭花慢·丁未中秋》
★
中秋節手抄報文字內容2021
★2021中秋節的手抄報內容8張
★中秋節手抄報精美好看2022大全
★2022最新中秋節手抄報大全簡單又好看
★迎接中秋節手抄報內容一等獎2022
★2022中秋節的手抄報簡單內容最新
★2021中秋節手抄報一等獎作品大全
★2021中秋節手抄報大全簡單又漂亮字少8張
★慶祝中秋節手抄報文字大全2021
★中秋節手抄報內容簡寫作品8張
中秋節手抄報內容簡短篇二
1、問深宮,姮娥正在,妒云第幾。——吳文英《永遇樂·乙巳中秋風雨》
2、水晶簾不下,云母屏開,冷浸佳人淡脂粉。——晁補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3、每圓處即良宵,甚此夕偏饒,對歌臨怨。——吳文英《玉漏遲·瓜涇度中秋夕賦》
4、青雀西來,嫦娥報我,道佳期近矣。——文征明《念奴嬌·中秋對月》
5、何處樓高,想清光先得。——吳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6、對望中天地,洞然如刷。——史達祖《滿江紅·中秋夜潮》
7、寄言儔侶,莫負廣寒沈醉。——文征明《念奴嬌·中秋對月》
8、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蘇軾《念奴嬌·中秋》
9、陰晴圓缺都休說,且喜人間好時節。——徐有貞《中秋月·中秋月》
10、杯酒相延,今夕不應慳。——陳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11、萬里嬋娟,幾許霧屏云幔。——吳文英《玉漏遲·瓜涇度中秋夕賦》
12、水晶宮里,一聲吹斷橫笛。——蘇軾《念奴嬌·中秋》
13、銅華滄海,愁霾重嶂,燕北雁南天外。——吳文英《永遇樂·乙巳中秋風雨》
14、老子高歌,為問嫦娥,良夜懨懨,不醉如何?。——張養浩《折桂令·中秋》
15、雁邊風訊小,飛瓊望杳,碧云先晚。——吳文英《玉漏遲·瓜涇度中秋夕賦》
16、斟酌嫦娥,九秋宮殿冷。——史達祖《齊天樂·中秋宿真定驛》
17、風泛須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宮里。——文征明《念奴嬌·中秋對月》
18、一月可曾閑幾日,百年難得閏中秋。——慧霖《閏中秋玩月》
19、更攜取、胡床上南樓,看玉做人間,素秋千頃。——晁補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20、禪邊風味客邊愁,饋我清光又滿樓。——慧霖《閏中秋玩月》
21、想子胥、今夜見嫦娥,沈冤雪。——史達祖《滿江紅·中秋夜潮》
22、影留人去,忍向夜深,簾戶照陳跡。——吳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23、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蘇轍《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24、隔翠幌銀屏,新眉初畫,半面猶遮。——劉克莊《木蘭花慢·丁未中秋》
25、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26、霜華滿地,欲跨彩云飛起。——文征明《念奴嬌·中秋對月》
27、露蓼香涇,記年時相識。——吳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28、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蘇轍《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29、人猶苦余熱,肺腑生塵,移我超然到三境。——向子諲《洞仙歌·中秋》
30、激氣已能驅粉黛,舉杯便可吞吳越。——史達祖《滿江紅·中秋夜潮》
31、況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圓。——辛棄疾《木蘭花慢·滁州送范倅》
32、坐中客,翠羽帔,紫綺裘。——蘇轍《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33、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34、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陽關曲暮云收盡溢清寒。——蘇軾《陽關曲》
35、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米芾《中秋登樓望月》
36、偏只到、涼秋半破,斗成雙絕。——史達祖《滿江紅·中秋夜潮》
37、蛟龍偃蹇,觀闕嵯峨,縹緲笙歌沸。——文征明《念奴嬌·中秋對月》
38、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晏殊《中秋月》
39、偏皎潔,知他多少,陰晴圓缺。——徐有貞《中秋月·中秋月》
40、何須如鉤似玦,便相將、只有半菱花。——劉克莊《木蘭花慢·丁未中秋》
41、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米芾《中秋登樓望月》
42、桂花浮玉,正月滿天街,夜涼如洗。——文征明《念奴嬌·中秋對月》
43、露涼時、零亂多少寒螀,神京遠,惟有藍橋路近。——晁補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44、遮莫圓明似前度,不知誰續廣寒游。——慧霖《閏中秋玩月》
45、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46、小住京華,早又是,中秋佳節。——秋瑾《滿江紅·小住京華》
47、待都將許多明,付與金尊,投曉共、流霞傾盡。——晁補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48、試自判此生,更看幾度,小住為佳。——劉克莊《木蘭花慢·丁未中秋》
49、好時節,愿得年年,常見中秋月。——徐有貞《中秋月·中秋月》
50、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蘇軾《念奴嬌·中秋》
51、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蘇軾《陽關曲》
52、露冷闌干,定怯藕絲冰腕。——吳文英《玉漏遲·瓜涇度中秋夕賦》
53、直待黃昏風卷霽,金滟滟,玉團團。——陳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54、柳下系舟猶未穩,能幾日、又中秋。——劉過《唐多令·蘆葉滿汀洲》
55、孤兔凄涼照水,曉風起、銀河西轉。——吳文英《玉漏遲·瓜涇度中秋夕賦》
56、殘雨如何妨樂事,聲淅淅,點斑斑。——陳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57、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辛棄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58、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59、有客躊躇,古庭空自吊孤影。——史達祖《齊天樂·中秋宿真定驛》
60、白凝虛曉,香吹輕燼,倚窗小瓶疏桂。——吳文英《永遇樂·乙巳中秋風雨》
61、被白發、欺人奈何。——辛棄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62、人間寶鏡離仍合,海上仙槎去復還。——吳文英《思佳客·閏中秋》
63、教夜夜、人世十分圓,待拚卻長年,醉了還醒。——向子諲《洞仙歌·中秋》
64、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蘇轍《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65、問姮娥、緣底事,乃有盈虧,煩玉斧、運風重整。——向子諲《洞仙歌·中秋》
66、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云無留跡。——蘇軾《念奴嬌·中秋》
67、細數十年事,十處過中秋。——范成大《水調歌頭·細數十年事》
68、紺海掣微云,金井暮涼,梧韻風急。——吳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69、青煙冪處,碧海飛金鏡。——晁補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70、好處時光,須用著些難。——陳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71、日,過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別余。——蘇軾《水調歌頭·安石在東海》
72、莫遣素娥知道,和他發也蒼華。——劉克莊《木蘭花慢·丁未中秋》
中秋節手抄報內容簡短篇三
南方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后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
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人習俗也是多種多樣。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于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佳肴。南京人合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游街市稱“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筑朝月樓,皆供人賞月,而以游玩月橋者為最。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伴同登望月樓、游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玩月橋”在夫子廟秦淮河南,橋旁為名妓馬湘蘭宅第,這夜,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追憶牛渚玩月,對月賦詩,故稱此橋為玩月橋。明亡后,漸漸衰落,后人有詩去:“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長板橋,即原先的玩月橋。近年來,南京夫子廟已重新修葺,恢復明清年間的一些亭閣,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節時,就可結伴同來領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后,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婺源中秋節,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的器具。夜間則內外都點上燈燭。績溪中秋兒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發辮狀,浸濕后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發出巨響并有游火龍的風俗。火龍是以稱草扎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于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縣中秋節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
北方
山東省慶云縣農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稱為“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吃一種應節食品叫“麥箭”。山西省潞安則在中秋節宴請女婿。大同縣則把月餅稱為團圓餅,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河北省萬全縣稱中秋為“小元旦”,月光紙上繪有太陰星君及關帝夜閱春秋像。河間縣人認為中秋雨為苦雨,若中秋節下雨,當地人則認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陜西省西鄉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門吹鼓,討賞錢。洛川縣中秋節家長率學生帶禮物為先生拜節,午飯多于校內聚餐。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外,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本文地址:http://www.nehjyms.cn/zuowen/2321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