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應該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優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觀刈麥》教案 觀刈麥教學設計篇一
主備人 孫秀春 審核人:楊玉娜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反復吟誦,理解詩歌;
2、培養學生賞析詩歌的能力。過程與方法:讀說結合,讀出詩韻,賞析詩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古代勞動人民的痛苦及其社會根源,珍惜今天的幸福
生活。
教學重點:誦讀、理解、賞析。教學難點:體會感情、把握主旨。教學媒體:多媒體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盛夏季節,麥子熟了,我們用大型聯合收割機收麥。可是過去,卻是用鐮刀來割。今天,我們就走進《觀刈麥》,體會農民勞動的艱辛。
簡介作者:(多媒體展示)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世稱白香山。其詩善于敘述,語言淺顯,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現實主義詩人,也是唐代詩人中創作最多的一個。以《長恨歌》、《琵琶行》為代表的長篇敘事詩,是他成就的一個方面。
教師強調:敘事詩
二、明確目標:(多媒體展示)
知識與技能:
1、反復吟誦,理解詩歌;
2、培養學生賞析詩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讀說結合,讀出詩韻,分層次說出自己對詩歌的理解、賞析。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古代勞動人民的痛苦及社會根源。教師明確重難點。
三、朗讀:
1.教師范讀。2.學生自由讀。3.指名讀,正音。4.再自由讀。5.齊讀。
四、整體感知:
(一)提問:(多媒體展示)
1.全詩寫了哪些場景?表達作者怎樣的感情? 2.全詩押什么韻?標出韻腳。
(二)學生回答,討論補充。教師歸納。
五、精讀課文:
(一)第一部分:
1.大屏幕出示詩句,學生理解詩句內容。
2.學生回答后歸納:開頭先交代背景,表明是五月麥收的季節。接著寫婦女領著小孩往田里去,給正在割麥的青壯年送飯送水。隨后就寫青壯年農民在南岡低著頭割麥,腳下暑氣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經累得筋疲力盡,還是不覺得炎熱,只是珍惜夏天晝長能夠多干點活。寫到這里,這一家農民辛苦勞碌的情景已
經有力地展現出來。
(二)第二部分:
1.出示詩句,引導學生理解內容。
2.學生回答后歸納:一個貧婦人懷抱著孩子,手里提著破籃子,在割麥者旁邊拾麥穗。為什么要來拾麥穗呢?因為她的田地已經“輸稅盡”——為繳納官稅而賣光了,如今無田可種,無麥可收,只好靠拾麥穗充饑。
(三)第三部分:
1.出示詩句,引導學生理解內容。2.學生回答后歸納:詩人由農民生活的痛苦聯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適,感到慚愧,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最后的抒情文字是全詩的精華所在,它是作者觸景生情的產物,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六、賞析:
1.出示問題:請用“ 寫出了 ”的句式,說說哪句詩或哪個詞寫得好。
2.教師示范:“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句寫得好,為了早日將糧食搶收進倉,勞動人民不顧炎陽灼曬,不顧自己筋疲力盡,爭分奪秒,拼命干活。其中“惜”寫出了勞動人民的一種反常心理,耐人尋味,令人心酸。
3.學生自由發言。可能說到的句子: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寫出了當時 租稅之繁重,百姓生活之困苦。“輸稅盡”點出了勞動人民辛苦勞作卻一無所有的根本原因。
“少”、“倍”寫出了勞動人民日復一日的辛勤勞作。
“吏祿三百石,風晏有余糧”寫出當時官員(統治者)的不勞而獲,與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勞作卻一無所有形成鮮明對比。
“愧”、“不能忘”寫出了作者對百姓的同情。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寫出了農民在烈日下田間勞作的艱辛。??
七、總結:
學生齊讀全詩后,教師總結:《觀刈麥》表現了農家生活的艱難,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的深切同情。
八、鞏固練習:(多媒體展示)
1.交代本詩背景的句子:——,——,——,——。
2.表現“人倍忙”的句子:——,——,——,——。3.表現勞動人民勞動艱辛的句子:——,——。4.表明勞動人民矛盾心理的句子:——,——。5.描寫貧婦人拾穗的動作的句子:——,——。6.揭示貧婦人貧窮的原因句:——,——。
7.表明作者對勞動人民同情的句子:——,——。
8.作者在詩中深入所寫對象的內心,刻畫勞動人民在特定的環境下近乎變態心理的句子:——,——。
九、拓展練習:(多媒體展示)
1.寫出古詩詞中描寫田園風光的完整句子。2.寫出古詩詞中表現勞動艱辛的完整句子。
3.寫出古詩詞中反映百姓辛勤勞作卻一無所有的詩句。
整理歸納:拓展練習內容
反思:名句賞析,賞析點要全,內容分析結合主旨
《觀刈麥》教案 觀刈麥教學設計篇二
觀刈麥。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fù)隴(lǒng)黃。婦姑荷(hè)簞(dān)食(shí),童稚(zhì)攜壺漿(jiāng),相隨餉(xiǎng)田去,丁壯在南岡(gāng)。足蒸暑土氣,背灼(zhuó)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復有貧(pín)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bǐng)遺穗(suì),左臂懸敝(bì)筐。聽其相(xiāng)顧言,聞者為(wèi)悲傷。家田輸稅(shuì)盡,拾此充饑腸。今我何功德,曾(céng)不事農桑。吏(lì)祿(lù)三百石(dàn),歲晏(yàn)有余糧。念此私自愧(kuì),盡日不能忘。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喜蠶桑,采桑城南隅。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湘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使君遣吏往,問是誰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年幾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頗有余”。使君謝羅敷:“寧可共載不?” 羅敷前置辭:“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
“東方千余騎,夫婿居上頭。何用識夫婿? 白馬從驪駒;青絲系馬尾,黃金絡馬頭;腰中鹿盧劍,可值千萬余。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為人潔白皙,鬑鬑頗有須。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坐中數千人,皆言夫婿殊。
醉花陰 李清照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觀刈麥》教案 觀刈麥教學設計篇三
《觀刈麥》教案
一、教學目的要求
(一)知識與技能
1.反復呤誦,理解詩歌。2.培養學生賞析詩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讀說結合,讀出詩韻、分層次說出 自己對詩歌 的理解、賞析情感與態度 了解古代勞動人民的痛苦及社會根源。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比較了解勞動人民的矛盾心理并探究造成這種現象的社會根源。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教學重點
1.反復呤誦,理解詩歌,并學會賞析。2.了解古代勞動人民的痛苦及社會根源。(二)教學難點
1.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把握本文的主旨。2.賞析“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三、教學媒體:ppt
四、教學課時:2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
先在ppt上放映一首古詩《憫農》(配圖)“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讓學生齊讀一遍,再讓學生說出“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究其根源就是因為苛捐雜稅的苛酷。今天我們再學一首因賦稅而讓百姓飽受痛苦的詩歌《觀刈麥》。
(二)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唐代詩人。白居易是新樂府運動領導人之一。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時而作”的口號,主張詩歌必須為政治服務。他的諷喻詩反映了中唐社會廣泛的矛盾和突出的弊政,實踐了他自己的理論主張。感傷詩中的《長恨歌》《琵琶行》是兩首杰出的長篇敘事詩,代表了白居易詩歌藝術的最高成就。
(三)題目解說
《觀刈麥》是白居易任周至縣尉時寫的,當時縣尉的官職不高,需要到民間查訪,在查訪過程中,作者親眼看到了農民的辛勤勞動和悲慘生活,大有感觸,從而寫出了反映當時農民生活實況的好詩篇。
大家看題目中“刈”字。左邊是“乂”,意為右手;右邊是“刂”旁,聯合起來表示什么呢?“刈”特指以鐮刀收割莊稼。所以刈麥就是什么?觀刈麥就是什么?觀刈麥:指觀看割麥子。
(四)聽讀古詩,檢測字詞
1.下面我們來試著深情地朗讀這首詩。首先由我來讀,你們聽我是如何處理停頓和重音的,然后自己學著讀。(同時讓學生聽不認識的字的讀音)
2.師范讀,生自由地、放聲朗讀全詩,要求:進一步弄清詩句意思,讀完后老師將請幾個同學讀。
3.指名讀:全詩共26句,前12句從開頭至“但惜夏日長”,請一位同學讀;13到26句請一位同學讀。
4.全班學生一起齊讀。(讀完后指導朗讀技巧及情感--悲傷)
(五)分析詩歌 1.先看題目中的“麥”,詩的開頭哪些句子寫到了麥?麥子什么顏色?什么情態? 明確:“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黃色。覆蓋著田壟。2.作者為什么要提到南風呢? 明確:刮風會下雨。
3.古有諺語“五月南風下大雨,六月南風井底干。”割麥時得搶收,搶收不及時麥子遭雨淋之后,不出三天全部發芽,不能食用,之前的一切辛苦將全部白費。農人得接天連夜地干,什么時候干完,什么時候才能松口氣,所以詩中寫道“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所以,“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交代了時間是--五月,地點是--田間
4.在這兩句詩中有兩個字寫出了勞動人民日復一日的辛勤勞作的是那兩個字?(少、倍)
5.詩中的人物有誰?請同學們快速閱讀并找出來,并用詩中的原詞作答。
(答:婦姑、童稚、丁壯、貧婦人、“我”)
6.再看題目中的“刈”字。刈麥的人是誰呢?在哪里割麥?他們的家人有些誰?在干什么?
明確:丁壯;南岡。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7.婦姑指誰?“荷”何意?“攜”何意?“荷”與“攜”的位置能否互換?婦女兒童提上湯水,擔上食物全家出動去干什么?
(不能,小孩力氣小,只能提,大人則能擔。給田里勞動的丁壯送飯去)8.這首敘事詩描繪了哪兩個場景?(答:兩個場景:一是烈日割麥;一是抱子拾穗。)
(六)探究:如果你是詩中的丁壯和貧婦你想說什么?
(七)課后作業 1.背誦本詩。
2.以“你看”描寫圖中兩幅畫的情景。
第二課時
(一)前期回顧
1.上節課我們初步講解了《觀刈麥》的知識,下面請同學們回顧一下我們上節課講到了哪些詩中人,以及詩中景有哪些?
(請學生回答:詩中人有婦姑、童稚、丁壯、貧婦人、“我”。詩中景:一是烈日割麥;一是抱子拾穗。)請一位同學試著背誦本首古詩。
(二)分析詩歌 1.作者怎樣描繪割麥人勞動的情景的?這幾句話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他們“不知熱”?并且還“惜”夏日長?
(答: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這幾句話可以看出農民為了盡早將糧食搶進收倉,不顧炎陽灼曬,爭分奪秒,拼命干活。其中“惜”字寫出了勞動人民一種反常的心理,耐人尋味,更讓人心酸不已。)思考:如何理解“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中的“蒸”和“灼”?
(“蒸”說明天氣非常熱,“灼”之太陽曬得皮膚有刺痛感)
2.拾麥者為什么去拾麥?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請用一句話概括,再用一個字概括。請一位同學回答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一個字概括是“稅”)
3.你能結合本詩,說說造成以上這些詩中人物悲苦的社會根源嗎?
(家田輸稅盡,一個“稅”字道出了勞動人民的勞作卻食不果腹的真正原因。)4.作者面對此情景是怎么想的?體現了什么情感?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詩人有農民生活的痛苦聯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適,感到慚愧,內心久久不能平靜。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5.為此詩中寫到“念此羞自愧”,你們知道作者因何而愧了嗎?
明確:官吏不事農桑卻過著舒適富裕的生活;農民辛勤勞動卻生活貧困。形成鮮明的對比。
6.作者將農民與自己進行對比,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表達了作者譴責自己;對統治者的批判;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小結
詩人觸景生情,由農民們痛苦的生活聯想到自己的舒適與安逸,因此感到無比的愧疚與傷懷。詩歌也從上面的敘事轉為抒寫內心同情的情緒,是全詩的精華所在。
六、板書設計
農忙季節-------送水送糧-------南岡刈麥--------貧婦訴苦---------慚愧不已
七、作業設計 1.背誦課文。
2.把文章改寫成現代文(600字左右)。
《觀刈麥》教案 觀刈麥教學設計篇四
《觀刈麥》教案
知識與能力:
了解寫作背景,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品味語言的凝練、生動。過程與方法:
熟讀詩歌,體會詩人心境,品析詩詞,體會詩歌的主旨。情感態度價值觀:
珍惜生活,學會感恩。學習流程:
一、導入:
唐詩宋詞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寶貴的文化財富之一。在唐詩文化的進展中,不泛卓越的領導人,比如:詩仙-----李白、詩圣-----杜甫。今天,我們再來走進一名領導級的詩人:他是唐詩人中留下作品最多,上至宮廷、下至民間,備受人們歡迎的“詩王”----白居易。
二、學習流程:
1、作者知多少?
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 著有《白氏長慶集》。
早年家境貧寒,對下層人民的生活疾苦多有了解。是個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間疾苦,敢于揭露官場貴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詩人。他的詩歌通俗易懂、流暢自然。
我們曾學過他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錢塘湖春行》,《憶江南》等。
2、題目解說:
《觀刈麥》是唐憲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白居易任周至縣(今陜西省西安市西)縣尉時寫的.縣尉主管緝捕盜賊、征收捐稅等事,需要到民間查訪。在查訪中,作者親眼看到了農民的辛勤勞動和悲慘生活,大有感觸,從而寫出了這首反映當時農村實際的好詩篇。
觀刈麥,就是看割麥子。
3、檢查預習:
①fù()隴黃
②荷()簞()食
③餉()田
④南gāng()
⑤懸bì()筐
⑥吏lù()
4、5、二人結組,互相檢查,生范讀后齊讀。整體感知:
⑴.這首敘事詩描繪了哪些人?哪些事? ⑵.全詩可分為幾部分?
6、小組互動,賞析詩句:
要求:⑴口述自己讀懂了哪個詞語,哪個句子?
⑵小組派代表把最佳成果進行整理
⑶派代表發言,代表發言時,同組成員可以補充遺漏的內容。“農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說的事情就發生“人倍忙”的五月。這兩句總領全篇,而且一開頭就流露出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一派豐收景象,大畫面是讓人喜悅的。可是誰又能想到在這豐收景象下農民的悲哀呢?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這四句正面描寫收麥勞動。他們臉對著大地,背對著藍天,下面如同籠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們用盡一切力量揮舞著鐮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記了炎熱,因為這是“虎口奪糧”,時間必須抓緊呀!天氣如此之熱,白天又如此之長,而人們卻竭力苦干,就怕浪費一點時間,可見人們對即將到手的麥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種違背人之常情的寫法來突出人們此時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賣炭翁》中有“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之語,“愿”字的用法與此處“惜”字的用法正同
7、思考:
⑴、這首詩重點描繪了哪兩個場景? ⑵、這兩個場景有什么聯系?
作品的題目叫《觀刈麥》,而畫面上實際出現的,除了刈麥者之外,卻還有一個拾麥者,而且作者的關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們二者目前的貧富苦樂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們的命運卻有著緊密的聯系。今日凄涼可憐的拾麥穗者是昨日辛勞忙碌的刈麥者;又安知今日辛勞忙碌的刈麥者明日不淪落成凄涼可憐的拾麥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稅在,勞動人民就永遠擺脫不了破產的命運。作者在這里對當時害民的賦稅制度提出了尖銳批評,對勞動人民所蒙受的苦難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進而把自己擺進去,覺得自己和勞動人民的差別太大了,自己問心有愧。
8、小結中心思想:
這首詩通過描寫割麥者和拾麥者的艱辛,反映了繁重的賦稅給人民帶來的苦難,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諷刺了封建統治者的不勞而獲。
9、拓展: ⑴感悟生活:
繁重的賦稅是古封建社會勞動人民苦難的根源。而今天,黨中央、國務院不斷加大“兩減免、三補貼”等政策的實施力度。即:減免農業稅、取消除煙葉以外的農業特產稅,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對部分地區農民實行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
對此,你有什么想法?
目的:今昔對比,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珍惜幸福,學會感恩的生活態度。
⑵生活再現:
食堂里,我們經常會看到餐桌上那些零零散散躺著的各種餡餅,有的只是被人咬了一口,有的只是被人吞了夾餡,甚至有的只是沾了點灰塵,就被人扔在那里------有人說,那怕什么,家里有的是錢:有人說,衛生第一,不能吃臟物;有人說,我的地盤我做主------眾說紛紜,你對這件事是怎么看的?請談談你的想法。(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表達能力)
10、作業: 背誦詩歌
《觀刈麥》教案
宜安鎮中學
張素芬
《觀刈麥》教案 觀刈麥教學設計篇五
《觀刈麥》說課稿 教材:
1、課文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觀刈麥》是蘇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古代詩詞三首》中的第二首。本單元主題是“詩詞拔萃”。詩歌是文學殿堂里璀璨的明珠,優秀的詩歌可以飛越時間的長河和不同的國度,撥動人們的心弦。《觀刈麥》通過描寫農民冒著酷暑辛勤割麥的情景,并借一位貧苦農婦之口,訴說當時租稅剝削的沉重和農民生活的痛苦,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本詩所描繪的割麥者、拾麥者的生活場景,有利于學生感受勞動人民勞作的辛苦,培養學生對父母、對勞動人民的感情,從而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認真學習。對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有著重要的意義。
2、教學目標 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他的作品主題鮮明、通俗易懂。作品內容廣泛反映了中唐社會生活各方面的重大問題,著重描寫了現實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而且本詩的主要特點是敘事與心理揭示融為一體。所以結合本課的特點,確定這堂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如下: 教學目標:(1)通過反復誦讀,體會詩歌的意蘊,體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掌握敘事和心理揭示相結合的寫作特點。(3)感受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激發學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學重點:幫助學生理解當時時代背景基礎上,體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學習敘事與心理揭示相結合的寫法。
3、課時:一課時 教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點燃的火把。”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學的要求,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我將采取以下教學方法: 俗話說三分詩七分讀,詩歌教學應著重體現朗讀,通過朗讀指導,在確定本詩的感情基調的基礎上,注重語氣、語調、掌握節拍速度,輔以教師示范。力求學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讀中,深刻體會詩中蘊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愛民之心。其次利用品味鑒賞:在教師的引導下,根據詩情,想象畫面,引導學生進入詩境,反復涵詠,品味文章關鍵的字詞句,從而領悟作者的情感。并通過探究討論:引導學生合作探究,更加有效地解決問題。在關鍵處,進行恰到好處的點撥、啟發引導,讓學生展開聯想,把學生的思考引向縱深,拓展思路,高質量地達到教學目標。學法: 葉老說:“凡為教者必期于達到不教”。因此,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尤為重要。學生獲得知識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我很重視學生主動參與和互相學習,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合作性、發展性和創造性,從而達到發展智力,陶冶情操,啟迪心智,感悟積淀的四重境界。具體的學法如下:
1、利用誦讀涵泳,讀出詩味,感知詩意、感悟詩情。
2、通過學生間的合作探究達到合作研討,鞏固提高的效果。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課件展示有關農民辛苦勞作的詩句及農民在田間地頭揮汗如雨、辛勤勞作的畫面,創設情境導入,“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陶土》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憫農》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蠶婦》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怨天寒。”《賣炭翁》 導語:生活時時是語文,語文處處有生活。生活中,常見農民在日頭下、田埂間,臉朝黃土、背朝天辛勤勞作的情景。古往今來詩歌中也不乏此類描寫,這些詩句都體現了詩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白居易在他的詩句中也有體現,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學習白居易的作品《觀刈麥》。(設計意圖:通過屏幕展示如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怨天寒。”《賣炭翁》等詩句,及農民在田間地頭揮汗如雨、辛勤勞作的畫面,創設情境,激發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開啟今天的學習。在帶著這樣的認識進入課文學習,將會事半功倍。)
二、誦讀詩歌 感知詩意 此環節中,我設計了朗讀指導。首先要求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順句子。這時多媒體顯示重點字詞,讓學生正音,以此檢查學生對字詞的掌握情況。其次指名學生朗讀,生互相點評,教師加以總結。使學生意識到朗讀不僅要讀準字音、讀順句子,還要把握住語調的輕重,語音的高低,節奏的快慢、氣息的強弱。然后老師范讀,使學生對朗讀形成感性認識,最后學生齊讀,把握文章沉郁悲憐的感情基調,同時感知詩意 感知詩意時設計了三個小問題:
1、找出詩中人物,并用詩中原詞作答。明確“詩中人”是婦姑、童稚、丁壯、貧婦人和“我”。
2、季節是什么時候?人們從事的農事活動是什么?
3、農家人很少有空閑的時候,到了五月,夜晚刮起了一場南風,覆蓋田壟的小麥已成熟發黃了??詩中的人們面對這樣的情景都在干什么呢?(設計意圖:啟發學生結合文句,通過想象的思維活動,進入詩的意境,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根據文句所想象的畫面。師生共同總結得出三幅畫面:餉田圖、刈麥圖、拾麥圖。這個問題的設置既幫助學生把握詩意,又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還能感受到作者平易淺近的語言風格。)
三、解讀詩歌 感悟詩情 對于文章主旨的把握,我主要設計了兩個大問題:
1、用一個字概括百姓生活,說說表現在哪些方面,并思考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學生應該會用“苦”字概括,引導學生找出百姓生活“苦”的具體表現,設計了以下4個小問題:(1)作者怎樣描繪割麥人勞動的情景?為什么他們“不知熱”,并且還“惜夏日長”?(2)“貧婦人”生活的困苦,從文中哪些描寫可以看出?(3)有麥可收的“丁壯”與無麥可收而撿拾“遺穗”的“貧婦人”相比,他更幸運些嗎?學生暢所欲言,但最終要使學生意識到,看似不同的兩種場面,其實是同一命運。教師明確:今日的拾麥人即昨日的割麥人,今日的割麥人也有可能成為明日的拾麥人。(4)思考造成詩中人物悲苦命運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原來是家田輸稅盡繁重的賦稅已經使這個貧婦人失掉了田地 一個“稅”字道出了勞動人民的辛苦勞作卻食不果腹的真正原因。在繁重的賦稅徭役之下,農民只有這樣一種悲慘的命運!強烈的諷刺意味不言自明。
2、面對此情此景,用一個字概括作者的心理,說說作者對百姓疾苦所持的態度。此時教師課件出示寫作背景,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思想感情。背景:《觀刈麥》是白居易任周至縣縣尉時,有感于當地人民勞動艱苦、生活貧困所寫的一首詩。唐代縣尉是九品官,一年的俸祿除了三百石糧食外,另有職分田兩頃五十畝,錢一千九百五十七文。找出文中關于作者心理描寫的句子,這些心理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不事農桑”,“歲有余糧”,“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自愧 同情(板書)(設計意圖:此環節的設計意在合作、探究、討論中解讀詩歌,關注農民的悲慘生活,結合寫作背景,體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白居易諷喻詩敘事和抒情相結合的手法,了解其作諷喻詩的目的。)
四、賽讀詩歌 讀出詩韻
1、通過本文的教學,師生共同總結學習詩歌的方法。歸納出三點 誦讀詩歌,感知詩意 品讀詩歌,讀出詩韻 解讀詩歌,感悟詩情
2、然后教師配樂背誦全詩,并組織小組競賽,當堂成誦。(設計意圖:總結方法,“授人與漁”,教師背誦,提高學生學習熱情,師生賽誦,有助于體現學生的學習成就感)
五、總結歸納 升華詩意 同學們,白居易寫的這首《觀刈麥》,真實地再現了中唐時期勞動人民在苛捐雜稅的盤剝下悲慘的生活狀況。(出示幻燈片免稅補貼畫面)時代變了,我們生活在一個新時代,黨中央、國務院不僅免除了農民的各種賦稅,還實行了農民種地補貼的多種優惠政策。農民的地位提高了、生活富裕了。我們這些農家的孩子沒有理由不去珍惜現在的幸福時光,好好學習。最后賦對聯一副,結束本課的學習。憶往昔,詩人觀刈自責,當朝賦稅苛重民生苦; 看今朝,人民贊政歡歌,國家惠農補貼百姓樂。(設計意圖:教師背誦,提高學生學習熱情,師生賽誦,有助于體現學生的學習成就感;總結方法,“授人與漁”,結語設計,新舊社會對比,激發學生的時代自豪感。)
六、布置作業 把詩歌改寫成散文,進一步理解百姓的“苦”和詩人的“愧”(設計意圖:改寫是對所改文章的再創造,但原文的主題思想不能變。有助于我們對詩歌意境的理解,既能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又能提高我們的寫作能力。)板書設計: 觀刈麥 民苦--------勞作辛苦、生活困苦--------輸稅盡 自愧--------同情--------關心百姓疾苦(設計意圖:此板書不僅寫出了農民苦的現狀,還點明了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并展現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情感。既簡潔地突出了教學重難點,清晰直觀,一目了然,便于學生理解記憶。)本節課的設計以讀貫穿始終,通過多層次、多形式的朗讀,使學生掌握了朗讀的技巧,感知了詩意,讀出了詩韻、感悟了詩情。回顧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從課外詩句入手,對文本進行賞析品味,感知詩意,感悟詩情、升華詩意,最后跳出課本,關注社會,反思生活。在文本閱讀中,學生的搜索整合信息能力、歸納復述知識能力、誦讀能力、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能力、分析鑒別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本文地址:http://www.nehjyms.cn/zuowen/2173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