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是一種為了實現特定目標而制定的有條理的行動方案。什么樣的計劃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計劃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太極拳隊工作計劃書大全篇一
太極拳具有強身健體、搏擊技藝的雙重性。那么大家知道太極拳如何練習呢?下面一起來看看!
現在練習太極拳,不可能象過去一樣,朝夕不離師父。大多數人只能通過學習班或者大伙集中在一起來學習太極拳,頂多老師給你個別指導一下要領。也有個別人緣份好的,遇上一個好老師,單獨教練。目前大致有五種太極拳的練法供朋友們參考。
第一種、練習拳架。主要以鍛煉身體為目的,看上去要舒展優美。確切點叫“太極操”。
第二種、練推手。主要以各種用力技巧為主。領會如何松肩、松腰、松胯,如何沉肩墜肘,如何手上不用勁而以腰為軸帶動,用上周身的勁,如何引進落空,如何氣沉丹田,如何棚履擠按等。
第三種、練習散手。練習拳架的過程中仔細體會每個動作的技擊格斗含義,也就是說直接練習太極散手。要有相當武功底子的人練習才事半功倍。
第四種、神意氣的練法。以內氣運行線路為主要的練習途徑,強調意念的配合。是在拳架練習到純熟后,進入相忘境界,在意勢導引下,陰陽相隨的,練習方法。練習太極拳練到頭腦里什么都不需要記憶,手腳的活動好象是自己在動。這種感覺既為"相忘"境界,這是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自身的和諧.有詩云:"行拳如在白云中,人自無心拳亦同,月透白云云影白,白云明月任西東".這是第五種練習方法的開始。
第五種、先天的練法。神意氣的修煉畢竟還是后天的東西。道家所謂“心死則神活”,不著任何后天意念,先天的東西自然就能出來,所謂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一定要能靜下心來,才能進行這方面的修煉。
拳架謂之太極拳之毛,推手謂之太極拳之皮,技擊謂之太極拳之肉,神意氣謂之太極拳之骨,先天真意謂之太極拳之髓。一般來說,普通人易得其毛,性情溫和者易得其皮,豪邁之人易得其肉,文人墨客多嗜好其骨,慧根深者可得其髓。
一、增強抵抗能力
人體健康,首先需要抵抗力和免疫力。人生存于自然界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不利于健康物質的侵襲,比如:冬季的寒流,夏季的熱浪,體弱者遇冷感冒,遇熱中暑,人到老年抵抗力更弱。但如果能堅持太極拳鍛煉,那輕靈、柔和、連貫的各勢的動作可以使身體的各部位得到充分的鍛煉;深長的腹式呼吸,“氣沉丹田”的運作,可加強膈肌運動,促進心、肺、腸、胃等內臟器官的機能活動;以及用意不用力的意念引導,能使人精神集中,不起雜念,能使中樞神經系統進行更好的調節。
實驗證明,經常堅持打太極拳的老人,血管彈性增高,神經穩定性增強,更能適應外界刺激。一位在新聞戰線工作了40多年的老編輯告訴筆者,他35歲時患了高血壓、冠心病、關節炎、慢性氣管炎、坐骨神經痛等6種疾病,自1988年結緣太極拳以后,不知不覺中把6種疾病“打丟了”。現在精神煥發,步履矯健,吃得好,睡得香,雖退休多年,仍受聘從事編輯工作,還當場表演了武當劍里跳起刺劍轉身270℃馬步藏劍的難度動作加以證明。
二、減除老年抑郁癥
老年人離退休了,在崗時的熱熱鬧鬧、說說笑笑的環境沒有了,伴隨而來的是失落、孤獨;離退休的老干部,在職時受人尊敬,離崗后受到一些“冷落”,引起心理上的不平衡。長期的焦慮、憂虎會由心理障礙引發抑郁癥,是藥物難以奏效的。可參加太極拳活動的老人,在練習場上可以結識許多新朋友,大家來自各行各業,聚在一起談天說地,互幫互學,溫馨的環境、舒暢的心情,再沒有孤獨、失落之感。許多老年朋友認為到太極拳場地進行晨練是一天中最快樂的.時刻。
實踐證明,人生存于社會,離不開社會,與社會距離愈遠,患病率與死亡率就愈高。專家們指出孤寂憂郁不單單只是一種不愉快的感覺,它還具有相當大的殺傷力。參加太極拳活動,身臨優美的環境,呼吸新鮮的空氣,傾聽古樸的音樂,伴之行云流水般的動作,恍若步入仙境。此時此刻,極有利于消除人的煩悶、焦慮、孤獨和憂郁,地治療心理障礙病癥是一服千金難買的良藥。
三、延緩衰老期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在當前老年人患病的歸類中,除了病毒性疾病、心理障礙性疾病外,就是老年性退化性疾病。人到老年,生理機能和軀體形態都會自然衰退。人的一生,就像分明的四季,春之生長,夏之蓬勃,秋之蕭索,冬之調零。但是人們可以認識規律、掌握規律、運用規律,通過科學鍛煉和恰當的自我調整,是可以延緩衰老期的。
有關專家對3000多名長壽老人進行調查證明,科學用腦能延緩衰老,懶惰的人會導致早衰。習練太極拳對大腦有保護和開發作用,因打拳時思想高度集中,以意導氣使大腦皮層進入保護性抑制狀態。通過太極拳鍛煉可以消除大腦神經的緊張疲勞,清醒頭腦,活躍情緒,修復神經系統的平衡。
俗語:“人老先從腿上老。”到了老年,骨骼的含鈣量減少了,骨質疏松,腰酸腿疼,行動遲緩。堅持太極拳練習,它要求立身端正,步法穩健,關節屈伸靈活,會使人養成良好的體型,鍛煉出有力的下肢,培養靈活、柔韌、協調的素質,對防止衰老有積極的良好作用。
1.
如何練習太極拳
2.
新手如何練習太極拳
3.
如何練習和式太極拳
4.
太極拳內功如何練習
5.
簡化太極拳如何練習
6.
練習太極拳如何掌握運氣
7.
如何練習24式太極拳
8.
太極拳樁功如何練習
太極拳隊工作計劃書大全篇二
練習太極拳一定要掌握正確的方法,避免自己進入誤區,不僅起不到養生的作用甚至會傷害自己的身體,所以要了解太極拳的練習方法。那么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練習太極拳的誤區有哪些吧!以下僅供參考!
無論是哪種拳術在實戰中都必須以“力”作為根本,如果沒有力就不用談技擊了,只有強身健體的作用了。
因此,完全不用力也能技擊的拳術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
太極拳講究“放松”、“柔軟”、“用意不用力”以及“四兩撥千斤”等,并不是完全否認力的存在,而是要求每位初學者換掉天生的笨力,具備太極拳所要求的“松柔彈性內力”,這是個換力過程。
學拳之初,必須嚴格做到無須用力。過了這個階段,則非要有較大的“本力”才行,只是所用的力不能是僵力、蠻力、犟力,而是通過許多年的松柔不用力練習之后,練就的一種剛中寓柔(也即剛柔相濟)之力。
和“力”一樣,在初學階段是為了換勁的需要和追求理法、技法的熟練、規矩(即守規矩階段),力求達到動作協調,勁力順暢,內力充足.技法熟練靈活,因此太極拳所要求的慢僅僅體現在學拳的熟悉和提高階段上。
太極拳要求的“以靜制動”也是一種避其鋒芒的應戰技巧,“靜”是等待最好的時機,“動”則是快速反擊,慢了則錯過良機:“靜”最終要過渡到快速的'“動”。
“后發先至”、“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都說明了“快”的重要性。陳氏太極十四世陳長興所著的《用武要言》是太極拳技擊的高層次理論。
“起手如閃電、電閃不及合眸。擊敵如迅雷,雷發不及掩耳”、“發手要快,不快則遲誤”,從這些話中也可看出沒有速度、不講究“快”的太極拳是不可能用于技擊的。
1、搖頭晃腦,身體中心軸(從百會到會陰的垂直線)上端不是偏左就是偏右,甚至超出體外,既影響形象美,又影響周身協調。
2、虛實不分,重心不穩,造成突然開步、全腳著地或收步腳拖地現象。
3、低頭貓腰,眼死盯住某手某點,雙目無神。
4、兩腳站成外八字或內八字,使身體歪斜。
5、身體時起時伏,上云的手高于眼,使頭部往上抬,下云的手,前臂與大臂幾成90度,高于腰部左右來回擺動。
上述毛病的出現是由于沒有以腰為軸。
頭容正直,神貫于頂,《十三勢行功歌》中有“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之說。
練拳時頭部不可偏側與俯仰,意念頭頂好似有物,含有虛虛上頂之意,這樣才有精神,才能達到滿身輕利。
太極拳隊工作計劃書大全篇三
大家早上好!
“全民健身,首選太極”在這萬物復蘇的季節,為進一步深入貫徹“全民健身條列”,豐富群眾文化體育生活,充分激發廣大群眾參加習練太極拳的熱情。今天,我們在此舉辦楊氏49式太極拳培訓班開班儀式。參加今天開班儀式的領導和嘉賓有:縣老體協主席薛雪山、縣委老干部局黨委書記李傳紅、縣教育科技文化局主任科員夏衛民、縣老體協副主席、秘書長續聯亮、縣康安福醫藥公司總經理韓家剛,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他們的到來。
今天的開班儀式有七項議程,下面進行第一項。
奏《國歌》;
第二項:請太極拳協會會長王艷紅致歡迎詞;
第三項:請康安福醫藥公司總經理韓家剛講話;
第四項:請縣老體協薛主席講話;
第七項:學員代表發言。
開班儀式到此結束。
下面請全體教練員演練楊氏49式太極拳
太極拳隊工作計劃書大全篇四
大家好!
今天,我們在這里舉行東石鎮太極拳協會成立大會,目的是以協會成立為契機,宣傳和動員全鎮廣大太極拳愛好者積極參與太極拳運動,大力推動全民健身活動,培養群眾熱愛體育鍛煉的習慣,提高全民健身素質。借此機會,請允許我代表東石鎮人民政府向太極拳協會的成立表示熱烈的祝賀!向關心、支持東石鎮體育事業發展的社會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謝!
隨著我鎮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增強健康素質已成為人們的共同愿望,而太極拳運動越來越成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應該說,太極拳運動在我鎮有相當好的群眾基礎,各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等都有一批常年堅持太極拳運動的愛好者。這是一項老少皆宜、集健身、防身、觀賞于一體的體育運動。
和諧社會的今天,太極拳是對外文化交流和傳播的有效載體。近年來,太極拳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這項運動中來,在我鎮隊伍也不斷發展壯大,成立太極拳協會既是太極拳運動發展的大勢所趨,更是我鎮太極拳愛好者的熱切期盼。
我想,東石太極拳協會的成立對促進全鎮乃至全市太極拳運動的普及和提高,對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必將起到積極的作用,希望協會今后要在主管部門的具體領導下,團結和帶動廣大會員,積極開展活動,吸引更多的愛好者參加進來,在全鎮形成廣泛影響,使太極拳運動成為東石對外宣傳的一個新品牌。協會在工作中,要一手抓普及,一手抓提高,為太極拳運動的發展進步做出貢獻,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貢獻。
太極拳隊工作計劃書大全篇五
太極拳作為一項體育運動,之所以具有養生保健功能,其奧秘在于“一動無不動”的身體活動,能給各組織器官一定強度和量的刺激,激發。小編下來來具體介紹下太極拳的強身功能。
太極拳是個圓,但是它不是個平面圓,而是個立體的圓,在太極拳的外圍看,太極拳的四面都是圓。
固此要求松肩沉肘,開跨擴膝,含胸拔背,使人形成一個有彈性的球體,不著力則罷,一著力即隨之旋轉;猶如皮球在地上很難站立上去一樣。其靈活的程度猶如天秤,猶如轉輪。這就是拳譜所謂:「靜之則合;動之則分;立如平準,活如車輪」。
然皮球是個無機體,人體是個有機物。人體不但具有類似皮球的功能,還有超過皮球的自重量,并具調節能力。只要恰當地運用沾粘連隨不丟頂功夫,即可以使人進之不著,投之不脫。這就是十三勢中所謂進、退、顧、盼、定的五步。
練習太極拳時,這個圓會隨著人體的開合能夠開大也能開小,另外就是全身的關節都有圓轉能力的特點。
因此不但可大可小,而且可分可合。合則為一大球,分則為許多小球。因為太極拳的勁是仿效水性的,因此進退程序,要求是波浪式的涌續連綿。并利用人體掌、臂、身、腿、腳,各部三個以上關節,互為一組交替進退。
與對方的力一接觸,即起層層連鎖反應,似水浪般的忽聚忽散動蕩,加之螺旋式的八門旋轉即纏絲勁;如旋風、如卷浪,使上升則高不可攀,下沉則深不可測,欲進則愈長、欲退則愈促。
形成一種所謂「浪采花」的功夫: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
推手是太極門中的一種鍛煉方式,是太極拳過度的一個過程和一個階段的練習過程。
推手是在拳架十分純熟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可粘可脫、隨粘隨脫,身手雖脫意尚相接的方法,以杠桿,螺旋原理,以膨脹力和類似波浪的沖擊力,將人拋擊出去。性質雖然是柔軟的,但威力無比;謂之:極柔軟,則極堅剛。因為世界上最柔軟的是水、是風、是空氣,然而力量強大的亦是水和風以及空氣的膨脹力。
太極拳;溫和時可以使人毫無痛楚,而翻跌絕妙,猛烈時亦可以使人如受巨浪的沖擊,五臟皆裂;有了這種“功歷”才算是得到太極真髓。
健身太極拳主張以虛靈、松凈、靜謐的方法來修練。行功時;血管松弛,毛孔開張,骨絡順當,心氣平和,是一種運動量(氣血活動量)極大、消耗量極小的動功,完全符合養身之道;也是防治慢性疾病、恢復健康的良好手段。
技擊太極拳則可以防身御侮,克敵制勝;文則可以調氣養心;延年益壽。可謂習武而文在其中,是一種文武兼修的拳術。
太極拳不但拳理精邃,而且完全符合我國人民謙讓的美德。因為它克敵御侮,是不主張主動出手的。你不動,我不動;你既動,我才動。你不打我,我絕不打你;你既打我,我就根據你打我的輕重快慢,反作用于你。
我猶如蹺板、猶如轉門、猶如皮球,推得重回得重,推得輕回得輕,打擊得重彈跌得遠。種種反應都是由你攻擊的一方自己引起的,我只是保持我的重心和中心而已。但它也不是無所作為的一味被動。
根據需要,有時也可因勢利導,有意識地加強其反作力,引起層層波蕩,甚至洶涌浪濤,使人淹沒其中。但這種主動是在被動的基礎上產生的,因此雖說主動,仍屬被動。
學習太極拳的方法應該以悟為主;學者不管從那一派太極拳入門,都不能以學會拳架為最終目標,必須進一步領悟其內在的實質,并有所改進和提高。具體的形象是為了幫助明理的;明理了,根據道理去創造更完美的形象,即改造形象,事物就是這樣進步的'。
太極拳是一個圓的藝術。從古代哲學之論述,圓是包羅萬象的。無論太極拳的推手、散手,和技擊運用的巧和妙,都和太極拳走圓的認識高低有直接的關系。“拳理不明,太極不精”,這是武派太極拳法與術的重要因素。
就“圓”的論理方面,太極名家陳固安、吳文翰兩位大師在他們的經典著作中關于“走圓”的虛實變化和實戰應用都已作了詳細的闡述。我自幼跟隨兩位大師習文練武三十余年,深得兩位大師的言傳身教。今借貴刊發表一下自己的心得體會與見解,如有不當之處望同仁們指正。
太極拳推手、散手與人交手能否取勝,首先要看對拳理拳法認識的深淺和對“走圓”的變化掌握的精與深,這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應招運式上要想“支撐八面和八面的轉換”,那就必須懂得“八法”的相互關聯。
所謂“八法”即是:上、下、左、右、進、退、方、圓,稱之為八轉。而八法又和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八種勁法相輔相成,非常縝密,術法分明。所以在推手和散手應用中,必須面面相顧,招招相連,環環相合。
招式轉換要連貫靈活多變,銜接要嚴密,不露破綻,勢勢相承,勁力渾厚而富有彈性。這些勁法都離不開“走圓”功法的習練。要想練好“走圓”功力,首先要懂得橫圓、豎圓及多圓變化。
懂得以上勁法的變化,才能懂得武派太極拳的順、逆、變、空、玄的原理。武禹襄拳論講“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根據先哲拳論的指導綱要,武派太極拳練功講究“輕則靈,靈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化則發”的一套練功方法。
但是這些精奧的變化必須在名師的指導下,堅持數年習練才能掌握住這些精致的技巧,決不是短期可就也。也只有掌握好這些精奧之處,無論從“聽引化拿發”五字要訣的應用以及長擊短打,攻防進退,縱橫開合,進有精巧之法,退有進機之變。
在與對方接手的瞬息萬變中,才能得機得勢,立于不敗之地。這些都離不開“走圓”的虛實變化的科學性。先哲王宗岳拳論所講“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這些精辟理論,在武派太極拳推手和散手應用上起著因勢利導的作用。
太極拳隊工作計劃書大全篇六
1、有能一日用力尋,陰陽消長自有真。
2、十三勢者,一炁之演練也。
3、妙手一著一太極。
4、精練已極,極小亦圈。
5、刻意留心在腰間,腹內松靜氣騰然。
6、拳不敵法,法不敵功。
7、練習十三勢必須與一炁相結合,否則便是死架。
8、一開-合,有變有常。
9、道法自然。
10、若言體用何為難?意氣君來骨肉臣。
11、聽勁有二:一稱外聽,一稱內聽。前者系指推手時以手去聽對方之勁炁而應答隨化;后者系指盤架時以靈去聽自己之勁炁而合關竅玄機。
12、十三勢既喻八卦、五行,就不能忽略卦氣,就不能不知生克。不知內竅外穴,強配呼吸而練,怎么不出氣病。
13、腳踩陰陽手劃圓。
14、天地為一大太極,人身為一小太極。
15、無處不是圈,無處不是拳。
16、中定者,九宮也,為先天之元炁之所藏。亦即真炁穴之位。上對夾脊,下對尾閭,與靈性涌泉呼應契合。
17、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驅使。
18、天下之武術,莫不存有此十三勢。
19、拳勢之伸縮變化,步法之進退穿插,皆依元炁而生化。
20、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動一靜,互為其根。
21、陰陽明而手足得其用,虛實定而攻守得其宜。
22、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
23、十三勢之外形要求,固為沉肩、墜肘、松腰、坐胯,如不能使神經、筋脈、骨節之元真扭結不散,隨著伸縮鉆翻,貫注于內竅外穴,仍難生效。
24、順中用逆,逆中行順。
25、陰陽共處一個圓,千變萬化不離圓。
26、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
27、天人合一。
28、以心行意,以意導氣,以氣運身。
29、太極拳十三勢,捧、捛、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實即八卦、五行之合稱。
30、動之則分,靜之則合。
31、邁步時,應以尾閭上下對直,并與支持身體重心之腳跟相合,身體才能正直,不偏不倚,中勁相聚,神炁貫頂,此為三元步法。
32、太極拳要慢要松,旨在內聽自己之炁機,流行全身。結合竅穴之玄妙。這是練成內功的秘訣。
33、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
34、十三勢八法,為后天八卦,故其形象圓。即一切動作,都在圓中生化。
35、鼓蕩內斂者,一炁分合也。即先天化后天,后天合先天意。
36、開合虛實,即為拳經。
37、無形支配有形,是政治之秘;有形控制無形,是練功之秘。
38、無過不及,隨曲就伸。
39、太極者,道也。兩儀者,陰陽也。
40、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
41、一陰一陽之謂拳。
42、一伸即變化,一縮即凝聚,是即太極。動而生八卦,靜而歸一炁,這就是太極拳。
43、分者,拳勢之變化,屬演繹,目的.在于走化黏隨;合者,勁炁之凝聚,屬歸納,目的在于攻人發放。
44、拳術一道,首重中和。
45、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46、勢者,內含炁機,是活的;架者,則無生機,是死的。
47、《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48、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
49、太極無極也,萬物之生。負阻而抱陽,莫不有太極,莫不有兩儀。
50、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
51、太極拳利用圓中之勁,旋彈于敵,這旋彈勁為八勢合一,即后天還于先天,故發人而不見其形也。
太極拳隊工作計劃書大全篇七
太極拳是一種飽含東方包容理念的運動形式,其習練者針對意、氣、形、神的鍛煉,非常符合人體生理和心理的要求,對人類個體身心健康以及人類群體的`和諧共處,有著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下面有小編為大家分享2022年太極心法,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太極拳系內家拳,力出于骨、勁蓄于筋,不求皮堅肉厚,而求氣沉骨堅,故無張筋錯骨之苦無跳躍奮力之勞,順其自然,求先天之本能,為返本歸原之功夫。
二.練太極拳有三到:神到、意到、形到。如身法正確,則進步甚速,每日有不同之感覺。學者宜細心體味之。
三.如身法不合,神意不到,如火煮空鐺,到老無成。有十年太極拳不如三年外家拳譏。故第一須勤,第二須悟。功夫如何,視智慧如何。但勤能補拙,須自勉之。
四.練拳時呼吸不要勉強行深呼吸。功夫純熟,自然呼吸調勻,否則有害無利。
五.太極十三勢本為導引功夫,導引者導引氣血也,故功夫純熟氣血調勻,百病消除。千萬不可自作聰明。如舌頂上腭,氣沉丹田等類,功夫到后自然氣沉丹田而行百脈,此乃自然之理,不可以人力強求。
六.松肩垂肘,乃言力不可聚于肩背。要將力移至臂部肘前一節(注:即為曲池發勁),此乃意會而不是能言傳者。學者要細心體味之,不可拘泥而行之,不得滯重力沉難于輕靈。
七.提頂吊襠,提頂要天柱(背脊)直也。吊襠,襠氣由尾閭向上提(注:尾閭后翻)也。收勁時胸要稍稍含虛,發勁時要天柱中直,切不可含胸駝背,以致肺部受傷。
八.練拳一次至少三趟。第一趟開展筋脈,第二趟校正姿勢,第三趟再加意形。純熟之后,一出手便有意形(注:即為拳意上手),則進步更速。倘每次一趟,日練十余趟也無用處。如年老活動血脈者,不在此例。
九.知覺懂勁要多推手,自得粘(沾)連黏隨之妙。如無對手,勤練架子,及時時兩臂模勁,假想敵人進攻,我以何法制之,日久亦能懂勁。惟進步較慢。
十.推手時要細心揣摩,不可將對方推出以為笑樂,務要使我之重心對方不能捉摸。對方重心時時在我手中。
十一.太極拳行立坐臥,皆可行功。其法以心行氣,而求知覺(注:時時揣摩)。譬如無意之間,取一茶杯,用力持之如何感覺,行路之時,舉步輕重。立定之時,屈腿而立,直腿而立;一足著力,雙足著力均可體驗之。
十二.初步練拳時覺渾身酸痛,此乃換力,不可驚恐,亦不要灰心。半月之后即覺腰腿輕快。神滿氣足。
十三.架子練熟,推手入門乃講功勁。太極拳有黏動勁、跟隨勁、輕靈勁、沉勁、內勁、提勁、搓勁、揉勁、貼勁、扶勁、摸勁、按勁、入骨勁、牽動勁、掛勁、發勁、寸勁、脆勁、抖勁、去勁、冷不防勁、分寸勁、畜勁、放箭勁、等勁。領略各種勁,在知覺運動中求之。一人求之較難,二人求之較易。因人是活物,發勁之外尚有靈感作用,務在人身上求之。如無對象,在空氣中求之(注:以空氣為水)。如打沙包,轉鋼球俱無用也。
十四.茲將靈感勁分析如下:
太極拳云,其根于腳,發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此發勁之原理。再有禁忌,如膝不可過足尖,伸手不得過鼻尖。上舉不得過眉,下壓不得過心窩,此古遺訓。如違此禁忌,力卸矣。變化之妙,主宰于腰,如以右手斜左推人,已過鼻尖,力已斜矣。但左胸往後稍含,腰部稍稍向左轉,力又足矣。此變化在腰,主宰于腰也。形于手指者。渾身輕靈,剛堅之勁在于手指,則如純鋼松軟之條。上有鐵鏈向前一彈,所當披靡,無法禦之。學者細心推敲,不久可得內家真勁。
十五.人為動物,并具靈感。譬如我以拳擊一人,彼人當以手推開,或身子閃開,決不能靜力待打,抵抗人之本能也。靜物則不然,如懸一沙包,垂懸不動。拳擊之後,當前後鼓蕩,然其鼓蕩之路線,乃一定之路線。向左擊之,向右蕩回。此乃物之反應也。人則不然,一拳擊去,對方能抗能空。變化無定,此人之反應也。拳術家有三字,穩、準、狠。等閑,我不發勁,發則所當披靡。然何以求穩、準、狠。
先須求靈感。如何求靈感。讀者應在前篇王宗岳先生之行功論內求之。即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須在似動非動之時,意未起形未動之間,爭此先者,所當披靡矣。
十六.或云練太極拳后,不可舉重物,不可用蠻力,此則未必盡然。未學太極拳,一身笨力,全體緊張,既學太極拳,全體松軟。筋暢氣通。務必練去全身緊張仍須保持原來之笨力。因松軟之后,笨力變為真勁矣。昔人謂笨力稱之曰臂(膂)力。其力在肩臂之間也。不能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也。故笨力是(為)本錢,松軟是用法,用得其法,小本錢可以做大事業。不得其法,本錢雖大,事業無成也。故得太極拳真理之后,舉重摔角,拍球賽跑,隨意可也。不必禁忌。但以編者愚見,各種運動。不如多打幾趟拳。
十七.道經云,一陰一陽謂之道。太極即陰陽也。在此原子時代,何物非陰陽。故行功論有云,偏沉則隨,雙重則滯。偏沉雙重,陰陽不勻也。故讀者于舉手抬足,務須注意,一陰、一陽、一虛、一實。老子曰:吾善藏其余,祈揣摸之。
十八.太極文武解。文武二字。乃神形之意也。
十九.以上寫出各條均經驗也,理論也。真之功夫尚須在十三式中求之。功夫純熟。自得得心應手之妙。練功時最好少求理論,多做功夫。功夫昔人好,理論今人好。實在理論一多,功夫不專,進步反少矣。(寒暑無阻,風雨不問)(技不敵功)故能學成絕技者,第一絕頂聰明人,第二絕頂愚笨人,須具愚公移山之恒心毅力,無有不成者。倘一暴十寒,終身不成。
二十.孟子曰:盡其性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火之炎上,性也。水之潤下,性也。此物之性也。春茂秋殺,天之性也,惡勞好逸,懼死貪生,此人之性也。然火遇風可吹之使下。水之遇火能蒸之使上。松柏心堅,秋冬不凋。人知禮儀,見義勇為此乃易后天之性返入先天也。人未練拳之時百脈滯塞。筋緊縮而短,故力聚于肩膂。既練之後,百脈暢通,筋長力舒,由肩而膂,由膂而腕。由腕而形于手指。漸漸棄后天而轉入先天。如得先天本能則神妙不可思議。學而得此勁發,當知言之不謬也。
太極陰陽玄理明,萬變千化不離宗。不偏不倚守中和,悟透松緊功始成。
松緊本是一根繩,松緊緊松剛柔用。骨撐筋伸肉要松,松撐圓沈臂如弓。
頭領足蹬中間空,墜肘松肩兩手掙。吸胯開襠膝自挺,虛腋坐胯必起胸。
呼吸以喉入心腹,直落丹田涌泉通。捧勁不離貫始終,周身似簧遇力應。
意不緊來又不松,不即不離不離中。道法自然自然法,勿求勿追悟中行。
心松形松神亦松,似松非松松松松。臂撐膝撐意亦撐,不撐自撐撐撐撐。
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論詳且盡矣。后傳至河南陳家溝陳姓,神而明者,代不數人。我郡南關楊君愛而往學焉。專心致志十有余年,備極精巧。旋里后,市諸同好,母舅武禹襄見而好之,常與比較,彼不肯輕以授人,僅得其大概。素聞豫省懷慶府趙堡鎮有陳姓名清平者,精於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過而訪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予自咸豐癸丑時年二十余,始從母舅學習此技。口授指示,不遺余力,奈予質最魯,廿余年來僅得皮毛,竊意其中更有精巧,茲僅以所得筆之於后,名曰五字訣,以識不忘所學云。
心不靜則不專,一舉手前后左右全無定向,故要心靜。起初舉動,未能由己,要息心體認,隨人所動,隨屈就伸,不丟不頂,勿自伸縮。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無力,我亦無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意,挨何處,心要用在何處,須向不丟不頂中討消息。從此做去,一年半載,便能施於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勁,久之,則人為我制,我不為人制矣。
身滯則進退不能自如,故要身靈。舉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礙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內。兩手支撐,一氣貫串,左重則左虛,而右已去;右重則右虛,而左已去。氣如車輪,周身俱要相隨。有不相隨處,身便散亂,便不得力,其病於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從人不從己,后身能從心。由己仍是從人。由己則滯,從人則活,能從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勁之大小,分厘不錯;權彼來之長短,毫發無差。前進后退,處處恰合,功彌久而技彌精矣。
氣勢散漫,便無含蓄,身易散亂。務使氣斂入脊骨,呼吸通靈,周身罔間。吸為合、為蓄;呼為開、為發。蓋吸、則自然提得起,亦拏得人起;呼則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運氣,非以力使氣也。
太極拳,道者之用。運元氣于周身之內,進而行真元于天地之間;從無為而有為,有為而無為,進而有為而無,無為而有;煉精化氣(煉血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從而臻至泯視生死壽夭,成敗得失,是非毀譽,超脫一切欲好,視天地萬物與己為一體,不知有我非我逍遙自在之至人境界。
夫無極者,混沌未分,陰陽混元一氣。兩儀者,陰陽兩成,清濁分定。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此是時,陰陽似成非成,將分未分;旋流互變,動靜交纏。太極拳,拳如其名。起勢于無極,無陰無陽。進而身行意動,陰陽交纏。行拳時,動之則分,靜之則合;陰不離陽,陽不離陰;神意鼓蕩,體態圓活。拳勢連綿不斷,陰陽交纏不止。及至終勢,收于無極,泯于混沌。
太極拳起于陳姓,傳至后世漸分陳、楊、吳、武、孫五氏太極拳,至于其它名號太極者不知凡幾。太極拳五大分支,陳纏、楊圓、吳柔、武正、孫開合;各有精妙,各成一家。五氏之內,高人輩出,拳勢拳理著述甚詳。其中,前輩王公宗岳、武公禹襄、李公經綸、楊公露蟬、陳公品三、孫公祿堂之著作真乃太極拳譜之圭臬。凡太極門中弟子,不可不精研之。
太極者,陰陽將分未分之時也;然初行太極拳,一招一式不可不分出陰陽。何謂太極拳之陰陽?無他,正反云手耳。正手為陽,反手為陰;或可稱陰陽云手耳。太極拳八門五步,各式拳勢皆由此出。行拳之時,正反互變,陰陽交纏;步法轉換,手法折迭;久后神意相融,漸進至太極境界。故以名之,太極門陰陽宗。
太極拳各招式精妙,攻守兼備皆有其訣竅。獨正反云手兩式,既不可攻,亦不可守;且不見于其他內外各家各派,唯太極門獨有,何也?曰:此二者,太極拳之純陰陽也。太極拳殺場放對,攻守制敵;須陰陽互濟,倚為表里;以自身之平衡破彼方之和諧,用謀使詐,無所不用其極。唯此二式可謂孤陰不生,孤陽不長,是故不能以之對敵。然此兩式又為太極拳之根本。如純以養生,精熟此兩式則備矣。如以擊技,須由此二者變化出,太極拳八門五步。
八門者,“掤、捋、擠、按、采、挒、肘、靠”。是以陰陽云手解之。陰陽云手,非只手足分陰陽,身軀本身亦分陰陽。身軀內斂外繃為陽,反之外斂內繃為陰。由是,左手左足之陰陽,右手右足之陰陽及軀干本身之陰陽,是為三爻,從而陰陽三變而成先天八卦。
掤者,外(手)陽內(手)陰,陽攻陰守,體驅外繃。是為離卦, 。離者,火也。機脫百變,炎火燎原。掤勁一出,動如火舌竄動,吞吐不定;兩手互換,沾衣則順勢而燃,連綿不斷,不盡不休。一旦得機得勢,一發不可收拾,勢要變成燎原大火。離者,亦為日也。掤勁亦要氣勢如日中天,坦坦蕩蕩,一身浩然正氣。
捋者,外陰內陽,體驅外斂;陽守陰攻,是以守為攻之法,卦相為坎卦, 。坎者,水也。流動無形,隨圓成圓,隨方是方。天下至柔莫若水,然水滴石穿。坎者,亦為月也。
捋勁也要如清輝明月,皎潔無塵,靜夜無聲。
掤捋二者,是為八門中基本兩門正勁,勢如水火,相生相克;亦如炎陽明月,缺一不可。
擠者,雙陽外封,體驅外繃,是以三陽齊出,飽滿圓撐,為乾卦, 。乾者為天,似空非空,有隙則充;天意一發,無所遁蹤,是以擠勁一出,勢要應者肘之上,讓彼擋無可擋,避無可避。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此勁之用,在于外勁無可借亦或身退無可退之時,以己力發出解困或者圓撐求變。務必內外一體,借無可借。
按者,雙陰外閉,體驅內繃,是以三陰并來,氣機沉雄,為坤卦, 。坤者為地,深沉雄厚,托載萬物。是以按勁,力道向下,厚重沉雄;后勁綿綿,又有托載之意。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此勁之用,關鍵在厚、載二字耳。
擠按兩勁,為八門中另外兩門正勁,仿如乾坤,一上一下,周身整勁。
掤、捋、擠、按四正手,合為先天乾坤坎離四卦。非正無以交兵,非奇無以制勝。用正為根基,用奇為變著。
采者,一陰一陽,上下兩分,體驅內斂,四隅勁之一。為兌卦, 。兌者,澤也,水草交厝,土上而水下,視堅而實陷,是以采勁為一陷勁,運勁用謀出奇,著者立仆。
挒者,雙陽彈抖,中驅內繃,四隅之一。為巽卦, 。巽者,風也,是以挒勁如狂風迅疾;掃落葉,一掃空。
肘者,陰陽凝收,中驅外斂,四隅之一。為艮卦, 。艮者,山也。發勁時,勁整如山,勁力亦如山;即使山在眼前,若著此勁亦要崩去半邊。
靠者,雙陰以內,僅以體驅放陽勁擊人。為震卦, 。震者,雷也。隱忍不發,一發必要如驚雷一聲,震動天地。
采、挒、肘、靠四門隅勁,是為奇兵。兵法云,所謂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營而離之,并而擊之是以沙場制勝。
平解先天八卦,乾坤坎離,南北西東,擠、按、捋、掤;此為正四門。震巽艮兌,靠、挒、肘、采;此為隅四門。人守中定,足踏太極陰陽魚。
立解先天八卦,乾為上為首,擠勁內力上提擠出,而又有以上變下之意;坤者為下為丹田,按勁內力歸于丹田,同時又有由下起上之意;坎離為左右,是以捋掤不離左右。兌巽為肩,采挒勁不離肩;艮震為足,肘靠閃進依腳步。腰胯圓轉換陰陽,變化八門戰八方。
辭曰:“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搏,水火不相射。”八門互用也有此意。
五步者,“前進,后退,左顧,右盼,中定”。前進后退用陰手,陰臻極處陽始生;出擊反擊蘊其中。左顧右盼用陽手,陽到絕境陰回首,橫擊化打才輕靈。中定唯要陰陽合,陰陽和諧才兩全。
詩曰:
前進后退反為先,
左右顧盼正相聯。
陰陽和諧身中定,
圓融自在太極仙。
故吾太極陰陽宗弟子,修習世間各式太極拳時,不可不察各招各式之陰陽。身意體察各招式之陰陽乃習拳之根基。其后,更要體認各招式陰陽流變,動靜交纏之機。太極拳,陰陽交纏互變也。陰陽已明為定式,正反流轉是過式。轉換折迭兩儀變,道心惟微神意現。知其各式陰陽交纏之機后,進而可脫拳架之規范,各招各式隨意轉換,前招不接后招;左招不接右招;招招拳勢皆在拳譜,然招招順序又不見于拳架。與此更進一步,一招不似一招,式式都現拳意。至此太極拳已有小成。
太極攻守之道,先輩論述甚豐。前述六先賢之著作為吾太極門之典籍,吾宗弟子不可不精研之。門宗弟子欲以太極拳克敵制勝,僅習拳架者需達招招見于拳譜,式式次序不見于拳架之境界,方能散手放對;達至一招不似一招,式式皆現拳意之境,方窺殺場制勝之門徑。否則,宜兼習太極散手、形意、八卦等諸拳以速其成。
殺場放對之時,神意不可凝滯,尤需活潑。行如水中之游魚,動若天空之飛鳥,而心似井中明月,映照一切。一旦放對,心靈氣勢牢牢鎖死對手,手中有人,目中無人。舉手投足莫不毀心摧勢。
陰陽者,太極之根也。一切神通變化,悉自具足。陰陽圓轉是為守,生裂陰陽以為攻。放對之時,以自身之平衡破彼方之和諧,是謂發人拿人;及至生裂陰陽,貫陰陽之勁入彼敵之身,損彼之陰陽,傷彼之和氣,動彼之筋骨,毀彼之氣血,破彼之心法,奪彼之心志,一戰而定。此是時,傷人違天和,摧心損壽祿,不可姿意為之。
殺場放對有勝有敗,然吾宗弟子切記“輸身輸神不輸心”。身意神意見功夫,功夫不到自然輸。然心法心志不可摧不可毀。心法,體認世間萬物(拳法)之境界也;心志,拱衛心法之堅持也;兩者隨生隨長,堅定活潑。身意神意之敗,是為小敗。小敗勢能知恥而后勇,復益精進。心法心志之敗,是為大敗。大敗易于損心傷氣,精神頹唐,意氣消沉,諸事俱廢。但如能破而后立,敗而后成,勢必迅猛精進,脫胎換骨,別出機樞,另辟天地。然能做到此點者,何其少也。
練太極,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神凝始可意到。意到手隨才可言法。再從有法入無法之境,始懂用拳。
練太極,首重神意。神是心神,意是身意。每出一拳,全身隨之,心神合之。身意乃過往所有刻苦鍛煉和實踐經驗之總成果。心止而神欲行,超乎思想之外,然若僅偶一為之,仍未是大家。只有每招每式均神意交融,拳法才可隨心所欲。
有法為地,無法為天。有法暗含無法,無法暗含有法,是為天地人混合為一。亦只有人才能貫通天地,無法而有,有法而無。
所謂有法,就是循早已擬好之招式出手,即使臨陣隨機變化,也是基于特定的法規而衍生出來。無法則是不受任何招數成規所限,隨心所欲的出招而不落窠臼。然天有天理,物有物性。理法非不存在。只有當爾駕馭理法之時,譬如解牛之庖丁;牛非不在,而是他已晉入目無全牛境界,得牛忘牛,得法忘法。是以練拳最重拳意。但若有意,只落于有跡。若是無意,則為散失。最緊要是在有意無意之間。由有入無,由無入有,似有似無,出入于有無之間。于全身全意行拳之刻亦能覺察監察行拳之自身;神意身意,精神肉體;一分為二又是合而為一,似在非在。
莊周曰:材與不材,似是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無譽無毀。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不肯專為;一上一下,以和力量。浮游乎萬物之間,物物而不物于物,胡可得累耶!
所謂材不材,指的是有用無用,亦是太極拳有法無法,無法有法的精義,但此仍不足以形容太極拳的妙處,故似是而非,未免乎累,只有在千變萬化中求其恒常不變,時而龍飛九天,時而蛇潛地深,無譽無毀、不滯于物,得法后而忘法,才可與天地齊壽,物我兩忘,逍遙自在,由武入道;是為太極陰陽宗之本意。
【本文地址:http://www.nehjyms.cn/zuowen/3202868.html】